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69|评论: 0

[散文随笔] 被误千年"红杏出墙"一词 蒂尕字禺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那就是“腐败”,什么政治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等,层出不穷应有尽有。还有一种腐败现在更为泛滥,后果尤为严重,那就是语言腐败。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政治目的或宣传意识形态上的需要,偷换语言的概念,将语言原有的含义作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借以来说谎话忽悠人,得已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语言腐败不是个新现象,从古到今就有。看我们历史上讲的话,看过去的儒家,其实儒家这个概念在传统社会有一定的腐败性。腐败在哪?就是在儒家的概念里塞进了好多法家的东西,王道里塞进去好多霸道。

    举一个常见的简单例子,我们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打黑”二字。黑是什么意思?从字义上从囱从炎,火烧(炎)烟薰(囱)之色,泛指阴暗的角落没有光感现象。社会所指的黑,一般定义就是有组织的犯罪,那么打黑当然我们都会拥护,没人说反对打黑。但是,语言腐败就意味着拿这个词过来之后,赋予了它完全不一样的含义。最后我们发现打黑就可能变成一个消灭异己的力量,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可以说他是黑,并毫不留情地去打击,去消灭。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汉朝汉宣帝刘询,是比较残忍的一个皇帝。他儿子看不惯,向他建议说:“陛下持刑太深,应该用儒生”,也就是用儒家比较人性化的手段。看汉宣帝怎么回答的?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就是说我们汉家统治天下,实际上用的是霸王道杂之,什么有用就用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实用主义。

     语言腐败在过去没有这么严重,到了20世纪之后,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因为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最为集权的一些国家。这些最为集权的国家,它们的运行方式,就必须借助于语言腐败的手段来进行。好比希特勒,我们知道希特勒的纳粹,纳粹的意思是什么?叫国家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好的词,希特勒也借过来,变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但我们都知道希特勒真正干的是什么。另一个我们知道,在苏联,在斯大林的这种集权体制下,语言腐败也是非常严重。


游园不值.jpg


   下面借用赵炎的一篇“被误读千年的‘红杏出墙’〞,来说明语言腐败危害性,甚至误人子弟已达上千年的严重后果。

    曾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5课,最有名的〝红杏出墙〞诗,是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如今我们提到〝红杏出墙〞,就立马会想到某某出轨了、某某跟别人有那么一腿了,别不承认?如今的〝红杏出墙〞,其实代表着〝越出常理的情爱〞,属于不正当男女交往。好像2012年还翻拍过一部同名电视剧,朱媛媛主演的。遗憾的是,它的真义已被误解了,至于怎么被误解的,我不知道,但它的原意,其实非常的优美和高洁,是一个颂杨大自然美的代名词。
    最早的〝红杏出墙〞诗,其作者是晚唐诗人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曙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皇州。〞诗中以杏花怒放为感兴的发端,赞美丽的京城-帝王之乡。全诗流露出的是对帝乡无限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中的〝红杏出墙〞,仅仅是诗人眼前的景物,是勾起思乡情绪的媒介而已,而不含有言外之意。   
    还有几篇〝红杏出墙〞的诗,如:金代刘豫的《杏》:〝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疎篱。门前山色带烟重,幽鸟一声春日迟。〞这是一篇写实景的代表作。陆游也写过一首《马上作》诗:〝平桥小陌雨初収,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栁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这首诗比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稍微早几十年,但在写景上与叶绍翁颇为相似。从时间先后来看,貌似叶绍翁又效法了陆游。但从韵味和意境来看,陆游的诗其实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一诗,已入选《千家诗》,其选者曰:〝诗题‘游园不值’,意思是诗人去朋友的花园游玩,可园主人不在,园门紧闭,只能欣赏到墙头伸出园外的一支红杏,并由此而得此诗。前两句写诗人高兴而来,但叩门不开颇为扫兴;后两句得来十分珍贵,一个‘关’字,一个‘出’字,却使情绪急转直下,失望中忽见浓浓春景,不觉一喜。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生机是很难禁锢扼杀的,诗文妙趣横生,活泼感人。〞
    如此理解可否?当然可以,但常言道〝诗无达沽〞,尚未切合叶绍翁的其人其品及其追求的实质,需要重新解读。
   〝应嫌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二句写诗人想去访问一位隐士园亭。但轻轻敲门,隐士的小院柴扉不见打开。于是诗人推测道,这可能是担心游客们的〝屐齿〞会踩伤他家的青苔吧。暗指主人不愿意就俗。
    我以为主要应该着落在〝苍苔〞二字上。《陋室铭》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采用刘禹锡的这一联想,诗的下句意思就明显了。〝红杏出墙〞在这里不仅是写景,还有了韵外之意:〝你的品德修养深厚,声名远播,就像这墙头的红杏一样,是遮掩不住的。〞
    也就是说,〝红杏出墙〞在这里,既有对隐士品德的赞赏和敬仰,又有对隐士拒不见客态度的一种善意警醒,当然也似乎颇有微词。首尾照应,意脉贯通,可谓深有意味。
    说清楚了吧?〝红杏出墙〞这个原先并非贬义或中性词汇,它有一个极其优美的诗歌艺术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去正确解读和传承,而不是肆无忌惮的调笑和曲解,防止语言腐败对它继续进行歪曲和侵害。



   游园不值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