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卓越,不仅是一万小时的堆砌
从平凡到卓越,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的简单堆砌,更需要大量坚苦卓绝的刻意练习。
----------
1
我身边有个朋友,对“一万小时定律”深信不疑。他认为,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做了一万小时,就很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所谓天才,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时间积累。
他经常跟我说:“你看看任何一个领域的顶级人物,都是在那一行里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够厚积薄发。”
他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无法反驳。我当然知道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卖油翁为什么能从钱孔里倒油?没有其他原因,只是熟练罢了。愚公为什么坚信能够移走大山?因为死而后已,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但是,我的生活经历也告诉我,一个人的卓越,绝不仅仅是时间可以解释的。
我认识一位业余钢琴爱好者,10岁开始上钢琴课,可10年过去了,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弹奏同样的曲子。虽然积累了一万个小时,却还是10年前的样子。
一位心理学家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如果你花足够长的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这里面可能有一种误解。事实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某件事情,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不想办法去改进和提升,那么不但不会进步,反而会缓慢下滑。
人是时间的函数,但时间只是通往卓越的自变量之一。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就一定可以通往卓越之路。对于卓越而言,时间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
2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阿杰,他的原始学历并不高,大学就读于一所三本学校。但几年不见,他居然读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又顺利地去高校做了老师。
我很诧异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告诉我:“虽然我的专业很冷门,但我也想在这个小小的领域里做到极致。”
他很少熬夜玩手机、刷剧,以减少外部因素对自己的干扰。大部分时候,他都在读专业书籍。他专注于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边读边思考边实践,尽量不被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精力、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分清轻重缓急,每件事情都想做,最终难免会陷入“身体被掏空”的尴尬境地。
比如一万个小时摊到五件事情上,平均在每件事上的钻研和训练就只有两千小时,在专业度上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人生80%的成就,往往由20%的关键时刻决定。
真正厉害的人,知道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或许就是,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擅长的事情,专注投入,全力以赴。
3
我曾经做过五年多的文字工作。刚开始接触公文时,由于比较生疏,所以每次写都会觉得比上次有很大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大概写了两三年,遣词造句都熟悉了,也就到达了一个“瓶颈期”。这就好比,从90分提高到95分的困难,要远远大于从60分提高到80分。
并非工作时间越长,技能就会越进步越专业。一旦人的表现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如果就此不再专注、不再注意自我提升,那么即使再多干数年,也不会有明显进步。原因在于,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就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又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走出舒适区,对照着报纸杂志上的优秀范文,思考自己写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然后有意识地去改进。渐渐地,我又找到了进步的感觉。
舒适区就像一个“温柔乡”,在里面待的时间太久,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土壤。如何从平凡通往卓越?我的经验是,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迎接和挑战未知的事物,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变化。
人生的进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从平凡到卓越,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的简单堆砌,更需要大量坚苦卓绝的刻意练习。我们唯有保持专注,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勇于走出舒适区,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才能在通往卓越的路上走得更远。
(图文来源网络)
----------
↑这是一条卓越的分割线。
★轻松一下★
>>不要轻易看不起谁,就算是杀马特,发量都比你多。←反杀……
>>只有弱者才会在分手时痛哭流涕求他不要走,我们强者都是跪在地上抱着对方大腿,让他寸步难移。
>>刚才路过医学院,突然一双手落在我肩膀:“小伙子,我看你骨骼精奇,简直是百年一遇的解剖标本啊!”←告辞!
>>我怀疑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只有我买了能上网的手机,不然怎么全网网友都看着比我有钱呢?←也是我多年的疑问。
>>女朋友闺蜜喜得千金,今天休息,我们买好礼物去看她,小公主长得挺漂亮的,我们连连称赞。她闺蜜确叹道:“可惜是单眼皮,双眼皮就更好了。”我接过话来:“她是单眼皮不假,可眼睛不小啊,跟我眼睛一模一样,长大了绝对漂亮。”女友看了看孩子,又看了一下我,然后又看孩子……
----------
★悦读推荐★
咪咕的后世界杯时间:从幕后到台前,中国移动剑指何方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落下帷幕,但属于咪咕的舞台时间,才刚刚开始:当法国队时隔20年再度捧起大力神杯,完成高卢雄鸡足坛年轻一代的加冕;中国移动18岁成年之际,年轻的咪咕也正以黑马的姿态完成堪当运营商转型大任的加冕。
过去的一个月,咪咕视频在APP视频下载量排行榜中的排名迅速攀升,并稳定的保持在了前三。世界杯期间,有43亿人次通过咪咕视频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TV客户端全场景观看了比赛。其中,决赛当天观赛人次冲破2亿大关。
链接:
http://isjb.cn/IEeuBiu
----------
>>本报订阅方式: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编辑短信XLJT发到10658000可订阅本报,每周一、三、五中午12:00发刊。
责编:小楼 编辑:九思 陈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