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26|评论: 3

[民生杂谈] 支撑盛世的汉武帝财政:割完韭菜薅羊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朝为了总结经济政策得失,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以桑弘羊为首的大夫派,与从民间推举的贤良文学60余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盐铁官营问题。大夫派认为盐铁官营利国利民,有益无害,有利于抑制豪强、增加财政收入、保障百姓用度。而且还认为,盐铁官营消除了像吴王刘濞那样的地方分裂势力,有效维护了中央集权。

而贤良文学却主张取消盐、铁、酒的官营专卖制度,以及平准、均输政策。认为这些政策是与民争利,造成国力虚耗。

盐铁官营导致强买强卖的官商作风严重,工匠只知道完成官府规定的生产数量,而不管产品质量,从而造成官盐价高而味苦,铁制农具粗劣不合用。农民买不起农具,只好用手耕田;买不起官盐,只好“淡食”。在贤良文学看来,富国安民的关键在于搞好农业。

其次是汉朝与匈奴关系问题。大夫派主战,贤良文学主和;贤良文学推崇以德服人,而桑弘羊认为,没有足够的武备,光靠仁德是很难降服匈奴的。

贤良文学认为,对外用兵,会给国内带来忧患,繁重的兵役、傜役,会破坏农业生产,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不如回归到以前的和亲政策。大夫派针对主和观点指出:汉朝初期一直对匈奴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外患却日甚一日。鉴于此,汉武帝才大规模讨伐匈奴,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外,两派在评价儒家与法家、德与刑的问题上,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

大夫派以变法治国者自居,对于儒家圣贤大加贬斥,讥讽儒家迂腐无用,不识时务。而贤良文学反驳道:圣贤确立的“百世不易之道”是不能改变的。大夫派坚持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惩治奸凶。而贤良文学推崇德教,主张简法宽刑。

论战中,但凡涉及到对汉武帝及其各项政策的评价时,大夫派总是极尽粉饰之能事,而贤良文学则毫不客气地予以抨击。

由于负责会议记录的桓宽偏向于贤良文学,所以较多地记录了贤良文学战胜大夫派的精彩片段。当时,桑弘羊已经70高龄,面对60多位贤良文学劈头盖脸的轮番质问,总有答不上话的时候。

事实上,这60多位贤良文学的后台老板,是桑弘羊的政敌霍光。

汉武帝死后,留下了五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分别是霍光、田千秋、上官桀、金日磾和桑弘羊。其中金日磾很快就去世了,田千秋是个和事佬,而上官桀又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将。所以,真正妨碍霍光把持权柄的对手,只有桑弘羊。

因此,霍光找来60多位贤良文学,在幕后操纵了这场盐铁会议。贤良文学以董仲舒的今文儒家思想为理论武器,向桑弘羊和他所维护的经济体制发起犀利的进攻,并且全面清算汉武帝时代的各项政策。

霍光之所以要发动贤良文学,清算汉武帝的各项政策,是因为他是豪强地主阶层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代,一直执行的是打压豪强地主的政策。汉武帝死后,桑弘羊继续维护其各项政策。而豪强地主阶层,则希望限制皇权,放松乃至于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方便他们兼并土地。

以平准政策为例,它保证了农民在荒年不至于为了购粮活命而出卖土地,沦为佃户。而豪强地主却正是要趁着荒年提高粮价,迫使农民贱卖土地,从而达到兼并扩张的目的,所以贤良文学坚决反对平准。

尽管贤良文学在论战中占据上风,但却并没有撼动桑弘羊和他的经济政策,霍光和他背后的阶层只好另找办法。一年后,燕王刘旦和上官桀联手谋反,事情败露,桑弘羊也被牵连进去,遭到诛杀。

但是,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因为霍光面对财政压力,还是要或多或少采取一些桑弘羊的老办法。到霍光死后,宣帝掌权,汉朝的经济政策又较多地回到桑弘羊的路线上来。

尽管霍光时代的自由经济政策起到了恢复经济、修养生息的效果,但是由于西汉后期对豪强的抑制日益放松,造成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势力膨胀,阶级矛盾激化,于是有了王莽改制,间接导致西汉的衰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8-4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武帝时代的话  你今天来说

发表于 2018-12-22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禁jun首ling 发表于 2018-8-4 13:21
汉武帝时代的话  你今天来说

历史故事的魅力在于:总有相似故事在重演,总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发表于 2018-12-2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政策各有利弊,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因为是中央集权统治,这就取决于大汉政府的决策机制,最终取决于武帝的决策方向。就武帝而言,既要集中全国之力来强军抵御外侮,又要保持国内经济的良好运行才是良策。只可惜他重视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以致其统治后期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盗贼群起,持续下去,帝国未必不会崩塌。其谥号为“武”,褒贬各半,是有道理的。霍光之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于土地兼并,我历来认为和资本主义的垄断是可以类比的,不过是垄断的资源不一样而已,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这种现象,而且他们一旦垄断了关系国家命脉的资源,必然会左右朝政。所以,在利用的同时不得不防。但是,只要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着想,办法总会有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