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五伦镜传奇》作者考证前,初略谈谈古戏曲包括理论的发展。从先秦至唐朝,在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属古戏曲萌芽时期;随着各种表演艺术不断的发展,就进入了融合的、已初具雏形的宋金时期;元代迎来古代戏曲的高峰,即第一个辉煌的黄金时期;在那宽松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里,涌现出大批戏曲作家与作品。明朝万历年间,戏曲和理论逐步走向规范化,随着戏曲的繁荣,造就出古戏曲史上的较为繁荣时期,出了古代戏曲史上,第一部很系统较完善的专著《曲律》。
清朝初期,古典戏曲经过数百年来的砥砺,越怕成熟,还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理论资料,造就出李渔《闲情偶寄》、金圣叹《西厢记》评点,张三异《五伦镜传奇》等具有代表的作品和评论。随着八百多年来不断革新、发展,现全国各民族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京剧、昆曲、越剧、秦腔、汉剧、川剧、晋剧、黄梅、梆子等。到了清朝初期,戏曲已具相当规模,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项目。就连偏远丰乐里(今柏泉)湖区都很普遍。
人们常说清代最具代表戏曲文献是《扬州画舫录》、《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五伦镜传奇》,前两篇作者分别是李斗《扬州画舫录》、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而清•爱日堂元刻本《五伦镜传奇》的填词者“雪龛道人”和编订者“思棂主人”署名,近年来出现了一点争议。说是张三异的大有人在,说是好友孙宗彝的人也不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焦点就是填词、编订的两个署名。如果两个署名同一人,那是谁?如果署名前后各为一人,那,哪个是张三異哪个是孙宗彝?如果署名为两人,分别哪个是张三異?哪个是孙宗彝?
《五伦镜传奇》剧本所署名作者我看是张三異,其理由有三:
一. 赞同东西湖柏泉学者考证后并在书中断言:“雪龛道人”、“思棂主人”是张三异本人的称谓之说。虽然不曾知晓张三异使用过,但一想到,古人做好事均不留名之美德,仁者爱人的张三异更会如此,所以用,鲜为人知的称谓署名,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剧中谢万程鬻妻葬父,田洪捐俸禄二十四两帮助谢万程续妻,就是张三异当年在南阳府任上,作出震惊朝野的又一次壮举。田洪的原型,就是南阳府丞张三異。田洪之名,就是将“異”字拆开后重新组合而成,这与社会上诸多人,用此法起字或号同出一辙!剧中的孔孙文,其原型则是好友,顺治丁亥年进士,吏部郎中孙宗彝。
二 .另从字面意义上看,“雪龛道人”的“龛”字,不就是供奉神位、佛像的小阁子;又有盛装、容纳、攻克、平定之意。其中那“雪”字,显而易见指的是:南阳名士彭禹峰根据张三异的案牍编辑的《雪史》。用“雪龛道人”和“思棂主人”署名,不显山不露水地告知读者作者是谁,又符合常理地避开自我标榜之嫌。
三. 书前《五伦镜传奇 ·小引》的正文,是张三异亲手所书,与“南阳医圣祠”中,张三异为张仲景墓碑撰写的碑文同出一手。“小引”上款铃有“柏泉一叟”(印章),后款署“黄鹄矶头可渔老人鸣”、还铃有“痴龙”、“三楚狂客”二枚印章。这三枚印章,还的真的是张三异生前使用的。下面简单介绍史料中记载张三异在南阳府时的经历,就更能说明《五伦镜传奇》的真实性。
当年张三异自延长县令擢升河南南阳府府丞,正值南阳府知府病故、南汝兵备道赴京、推官缺任,他身兼三职,未用刑名和师爷,三个月处理好堆满案头的陈年积案,昭雪数百蒙冤之人。巡撫大人感叹道:“他日当不愧一代名臣”。从此获得“片言折狱”之美名。河南名士彭禹峰特将他写的案牍(审判辞)编辑成书,取名《雪史》。他在《雪史·序》中饱含深情写道:“广之宇内,活豫者活天下也。”后任福建邵武府丞时,又代理福州司,七个月审结十大要案,救出冤民无数。当地名士,将他的审判,编辑成册付梓,起名为《雪史续篇》。谢万程鬻妻葬父,府丞捐资让其完聚一案记录入《雪史》、《五伦镜传奇》和孙宗彝的《爱日堂诗文集 · 谢孝子传》中。
张三异亲笔所书《五伦镜小引》
注:
1. 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 五年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 顺治六年己丑年(1649)进士。 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 授中宪大夫。《乾隆汉阳志》、《汉阳志》、《东西湖志》
2. 孙宗彝(1612~1683) ,字孝则,号虞桥,高邮畔甓社湖畔(今金湖县闵桥镇)人,先祖为北宋著名学者孙觉,宋末孙氏避居苏南,明初孙氏一支返回祖居之地,清顺治丁亥进士,历任考顺天乡试、吏部考工主事、转验员外郎、甲午河南正主考、稽勋郎中补考工郎中、蓟州分巡道副使等,官至吏部郎中,廉洁自律,不收贿赂。任吏部考工司员外郎时,有以城工授官者,孙宗彝坚持原则,不予通过。吏部郎中刘某、州牧宋某大怒,就诬陷他索贿。孙宗彝据理力争,官司打到宰相那儿,宰相认为双方均有罪过。最后,皇帝亲自裁断,判定孙宗彝是对的、宋州牧有罪。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辞官回家奉养老母。居家期间,孙宗彝纂编《康熙高邮州志》十卷,门类规条虽不及《隆庆志》精密,然内容记述却比前志详赡,如明志无漕渠专门记述,该志则既于《图志》中绘高邮漕渠、水利诸图并图说,又于《漕渠志》《水利志》详叙自西汉吴王刘濞开邗沟至清康熙拓浚高邮漕渠等事。此后,孙氏子孙多次参与州志的编撰,家族资料因而通过州志得以保全和宣扬。孙宗彝还著有《易宗集注》《律数》《爱日堂诗文集》及《禅喜外集》等。 孙宗彝正直敢言,1683 年,他揭露治河官员的贪赃枉法之举,受到报复,死于扬州狱中。清朝高邮翰林夏之蓉的《宗彝公墓表》以及江都焦循的《北湖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