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随想录
杜录林
一
历史的渊源
武功现在是属于咸阳地区的一个县,如果历史往前追索40年,人们就会很清楚的记忆起来,武功是属于宝鸡的东大门,处于宝鸡与咸阳交界之地,行政区划上来说,是属于宝鸡地区的东部一个县了。所以,要说武功,离不开宝鸡。
因为武功是属于周原的不可分割之地,我们秦人大都知道,周秦是一脉相承,周人的祖先在那里,在武功,司马迁所说的,周人共同的祖先为后稷,后稷是哪里人,就是武功人。炎帝与有台氏【姜媛圣母】生黄帝于周原,黄帝生后稷于轩辕之丘,两种理解,一种就是渭河两岸,一种就是漆水河流域,轩辕之丘,就是漆水河的某一个山沟,就是黄帝的诞生之地,也就是司马迁所云,炎帝居姜水,黄帝居漆水。
在渭河流域引发了炎黄文明,郭老确定的大约5000年的中华文明。炎帝在渭河南岸,黄帝在渭北周原,炎帝的父系文明与黄帝的母系文明经过有台氏的联姻,形成了渭河流域的炎黄文明,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三皇时代。
在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基本上与中原江南没有多大的关系。司马迁设想很好,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炎黄文明说透了,其实就是秦岭文明与周原文明,一个是父系社会,一个是母系社会。到了周朝体现的直观化了,起发于大王季历时代,肇基与岐下周原,定都于丰镐长安,复活了炎黄二帝的文化状态,始终在宝鸡,咸阳,西安之间演化盛世的文明,几个重要的节点应该清楚。
炎帝在宝鸡点燃了文明的火焰,图腾就是两团火,自然火与人工火,黄帝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就是周原文明,也就是具体化了的三代代表周朝。周祖后稷引发了农耕文明,形成了如今汉族人的雏形,狩猎是一种靠不住的生活,必须要依靠植物生存才能长久,黄帝的后代后稷,引种五谷,到现在仍然是这个样子。
三皇时代,周人的共同祖先后稷最后做了总结,汉人必须以农耕为主。
二
渭河平原一出川口,形成了这么一个大平原,大洪水退去以后,后稷的后代公刘在夏商之际,形成了渭河流域的人口繁盛,社会产生了分家立户的概念,在武功周至一带人口太多了,公刘选择了沿着泾河流域北上,在如今咸阳北山一带产生了一个富足的公刘家族,中心在现在的豳州一带,《公刘》一诗有详述,产生了中国人最早过年的社会形态,炎帝在宝鸡产生了跟会这么一种文化形态,公刘凝聚成一种过年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周族的凝聚力。
炎帝的另一支游牧民族的后代,驱赶周人公刘部落的后代被迫南迁,古公亶父率部翻越北山,来到周原岐下,开始了一个文明时代的到来,走到了北山的尽头岐山,在周原形成了大王季历的奠基时代,文王访贤,泰伯奔吴,武王灭商,定都丰镐。从宝鸡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宝鸡咸阳西安地区。
历史进入周朝,就思路清晰多了。关中人的俗语,两个扶风夹武功。周人最早的祖庙应该在武功县城普集与杨陵之间。时间太远了,文物古迹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司马迁所述周祖后稷应该是有庙宇的,具体地址应该在武功一带。祖庙之制,开始于周朝,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现在。
周朝的两个代表,武王与周公,就成了800年的长安与洛阳之间游移。历史将接力棒传给了秦人,秦人最早的祖先在如今扶风武功一带的北山区,周朝中期,从陕西封为牧马官出走甘肃一带,从武功扶风兴平一带远走了西垂之地,既向西部带去了周人的耕作技艺,但是又得服从于周王室中央政府的安排放马的工作,也就是秦人的祖先,秦人最早的祖先就在如今咸阳地区的北山一带,同时保留了周人的最早文字石鼓文。
幽王丧周之后,周人的后代在甘肃一带积攒了几百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秦襄公护驾出关,开始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状态,秦人已经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制胜法宝,文化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其他大都靠不住。文化丧失了,其他大都是鸟儿,凤鸣岐山不过是一种古老的神话而已。秦人在宝鸡一带进行了石鼓镇压,文公放马,阴祭天地,制王之鼎,筑王之城,等等一系列大型的秦承周地的活动,把洛阳就没有当成一回事,在北山与秦岭的夹角地带凤翔雍城设都,形制与周王室一模一样。
襄公护驾,文公文统,穆公立国,孝公立法,武公称王,昭公杀伐,秦王称霸,结束了周鼎时代,九鼎被秦王砸烂浇筑成了金人立于咸阳宫殿,周秦时代结束。
三
进入高皇武帝时代,武功出了一位牧羊人,北海牧羊不变节的苏武,明代的武功戏剧家康海写了秦腔《苏武牧羊》,现在仍然唱着,汉唐是一个强盛的伟大朝代,苏武之后,大唐王朝的第一声啼哭就在秦王府之中诞生了,秦王府的府制就在武功境内,被后人称为天可汗,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几个余威震于殊俗的帝王,开创贞观之治的中华文明顶极盛世,与周祖后稷的荣耀差不多,就在武功大地。
过去的辉煌,已经消失,近现代,杨虎城老将于右任曾经光临过武功,就可以了。
武功苍老了,也边缘化了。现在大概成了国贫县了吧。
四
昔日的荣耀,变成了农耕文明最后的遗留,手工织布,荒凉的火车站,以及萧条的留守儿童老人的世界了,曾经是农耕文明的上乘之地,现在活力不太大了,看不到多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