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高温、暴雨天气和自驾游增多,那么夏季如何做好交通安全呢?
暴雨天气行车安全
1
保持良好视野
雨天开车上路除了谨慎驾驶以外,要及时打开雨刷器,天气昏暗时还应开启近光灯和防雾灯。如果前挡风玻璃有霜气,则需开冷气,并将冷气吹向前挡风玻璃;如果后挡风玻璃有霜气,则要打开后挡风玻璃加热器,尽快消除霜气,以免看不清后面的车辆。
2
防止车轮侧滑
雨中行车时,路面上的雨水与轮胎之间形成“润滑剂”,使汽车的制动性变差,容易产生侧滑。因此,司机要双手平衡握住方向盘,保持直线和低速行驶,需要转弯时,应当缓踩刹车,以防轮胎抱死而造成车辆侧滑。
3
低速缓慢行驶
有经验的司机都知道,无论道路宽窄、路面状况好坏,雨中开车尽量使用二挡或三挡、时速不超过30公里或40公里,随时注意观察前后车辆与自己车的距离,提前做好采取各种应急措施的心理准备。如需停车时,尽量提前100米左右减速、轻点刹车,使后面来车有足够的应急准备时间。
4
防止涉水陷车 当车经过有积水或者立交桥下、深槽隧道等有大水漫溢的路面时,首先应停车查看积水的深度,水深超过排气管,容易造成车辆熄火;水深超过保险杠,容易进水。不要高速过水沟、水坑。这样会产生飞溅,导致实际涉水深度加大,容易造成发动机进水。
5
切忌熄火后再次启动车辆
发动机一旦进水熄火,千万不要再启动车辆,应该将车放在原地等待拖走。车子在运转中最害怕的就是将水吸入燃烧室,因为一旦水进入燃烧室,因水的不可压缩性,会造成发动机在工作中产生顶气门或顶活塞连杆的致命危害;这时造成的损失可就是非常严重的了,发动机大修就再所难免了。
6
注意跟车
尤其是大车不要跟的太近,一是会阻挡视线;二是大车能过去的积水小车未必能过去,况且大车容易溅起水浪,使小车受害。
7
注意观察行人
由于雨中的行人撑伞,骑车人穿雨披,他们的视线、听觉、反应等受到限制,有时还为了赶路横穿猛拐,往往在车辆临近时惊慌失措而滑倒,使司机措手不及。遇到这种情况时,司机应减速慢行,耐心避让,必要时可选择安全地点停车,切不可急躁地与行人和自行车抢行。
8
及时开启车灯
遇有暴雨视线极低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并把车辆驶离路面或停在安全的地方。
涉水驾驶安全
汽车涉水行驶前,必须仔细查看水的深度、流速和水底情况以及进、出水域的宽窄和道路情况,由此来判断是否能安全地通过。如果水深超过车轮或汽车的最大涉水深度时,则不宜冒险涉水,其实,只要水位达到前保险杠或轮胎的三分之二处,再涉水行驶就有一定的危险了。特别提醒车主,要特别留意水深程度,如水深超过排气筒或进气口,便很容易令车辆死火。水深的另一个临界点大约是半个车轮的高度,也就是25厘米~30厘米之间。
在确认自己所驾汽车的结构能够通过时,一般应选择距离最短、水位最浅、水流缓慢及水底最坚实的路段。如果一定要驶过较深的水流时,请先做好下面的准备工作。
1汽车涉水时,应保证发动机运转正常、转向和制动机构灵敏可靠的情况下进行。应挂低速挡平稳驶入水中,避免大轰油门或猛冲,防止水花溅入发动机而熄火。
2行驶中要稳住油门,保持汽车有足够而稳定的动力,一次通过,尽量避免中途停车、换挡或急转弯,尤其是水底路为泥沙时,更要注意做到这一点。
3行进中要看远顾近,尽量注视远处的固定目标,双手握住方向盘正直前进。不能注视水流或浪花,以免晃乱视线产生错觉,使车辆偏离正常的涉水路线而发生意外。
4多车涉水时,绝不可同时下水,应待前车到达彼岸后,后面的车才可下水,以防前车因故障停车,迫使后车也停在水中,导致进退两难。
5最后提醒车主,汽车在水中熄火,切不可立即起动,以免严重损伤发动机,而应尽快采取措施把汽车拖到积水少的安全地点。
夏季行车安全
休息好情绪好夏日气温高,体力消耗大,中午易困。因此,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确保精力充沛。行车中如感困倦,应及时停车休息,待头脑清醒后再继续开车。同时,高温天气,人容易烦躁。而在烦躁的情绪下开车,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若遇到突如其来的危险情况就往往会避让不及。出现这种状况,建议在开车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会儿,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
重点检查轮胎气压随着气温的增高,车辆的爆胎事故也随之增多。究其原因,车辆轮胎胎压高于或者低于标准胎压是引发事故的元凶,所以轮胎必须重点予以检查。胎压不足会加大轮胎的形变量,从而加大轮胎爆胎几率。在夏季温度极高,汽车的车胎也会受到其影响,车主们应该时刻注意车胎的状况是否正常,关注车胎气压,车胎出现破损或者胎压不足的情况下要及时加气或者换气。夏季是车胎爆炸的高发季节,那么很多车主就会想到给车胎降压的方法来防爆胎。给车胎降压会加大轮胎的形变量,适得其反会是车胎爆炸的几率增大,这点提醒大家是个误区,大家只需要按照原厂商规定的胎压充气就好。
水油系统多注意
夏季行车,汽油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容易出现汽油味溢出,如果汽油漫溢出来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事故。同时,在行车过程中应该密切注意水温指示状态。一旦水温指示超高,应及时停车检查原因。如果发现水温过高,应该立即停下降温,这就涉及到车主们平常对爱车的检查了,特别是散热系统,此类情况就要预防一下:发动机的散热片上有没有积垢,散热器和风扇等部件是否灵敏,以防汽车开锅。
保护漆面汽车车身的漆面本来是对车壳起保护作用的,而雨水中的酸性成分对漆面具有腐蚀作用,久而久之也会对车体造成伤害。同时,夏季强烈的阳光辐射对于漆面的损害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对比较老旧的车损害更加明显。
底盘保养除了漆面以外,底盘因为贴近地面,特别容易锈蚀,在夏季炎热的大地烘烤下就可能频繁出现“状况”。因此一定要注意汽车底盘的清洁与防锈处理。底盘保养一般要由专业的汽车维修中心来做。大体步骤是先清洁,再进行防锈处理,整个过程需要持续30~40分钟。做一次底盘防锈处理,防锈效果可保持3个月甚至更长久的时间。
停车注意“避光”
夏季要将车辆尽可能放置于阴凉地方,避免直接在阳光下暴晒,造成车辆漆面老化和车内温度过高。在夏季泊车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阴凉的地方,比如说地下停车场,高楼大厦的阴影下或者大树旁边,都是不错的选择。在直射的太阳下,车厢会急剧增温,密封的车厢足以让人畜丧生,所以即使是短时间离开,也应带走儿童或宠物。特别应注意,不要在车内抽烟,尤其是乱扔打火机,以免发生火灾。
选择合适的墨镜
夏季柏油路面暴晒易产生“虚光”,需要仔细辨别,正确判断,以保证行车安全,因此选择合适的墨镜尤其重要。注意墨镜颜色过深会延迟眼睛把影像送往大脑的时间,这种视觉延迟又造成速度感觉失真,使司机作出错误的判断。有研究表明,当汽车以80公里的时速前进时,过深的墨镜会把司机对情况的反应时间延长100毫秒,增加2.2米的急刹车距离。所以切记不要选择颜色过深的墨镜。
不要穿拖鞋或高跟鞋开车
夏日里,不少车主穿着拖鞋或者高跟鞋开车,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踩刹车拖鞋会不跟脚,这样就很有可能延误刹车时机,造成交通事故。
不要在车内睡觉
夏天犯困时,不少人喜欢在车内小睡一会儿。专家提醒,在使用空调的情况下,留在车内睡觉,很容易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
车内别放易燃易爆物品
夏天太阳暴晒的情况下,车内放易燃易爆物品容易发生爆炸。比如说:发胶、一次性打火机、香水、高压灭火器、电池、老花镜等等物品,这些物品通过夏季高温的暴晒很容易引起爆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自驾游出行安全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自驾游。自驾游成了出行的首选,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自驾游存在的安全隐患呢?
出行前做好车辆保养
不少人出游欠缺计划性,为了赶假期或在得知周围同事、朋友要出游时便迫不及待地相约同行,不管车辆状态是否适合长途劳顿。如此欠缺计划性的结果往往会造成车辆在旅途中因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而抛锚;或者各种应急措施准备不充分给整个旅途带来紧张和不愉快。有过自驾游或者长途驾驶经历的驾驶人应该都会明白,在出发之前先仔细地检查好车况,养成“先检查车况再上路”的良好习惯,避免病车上路。特别是借用他人车辆,要询问清楚车况,并做好车况检查。
切忌新手驾车
一些人刚刚拿到驾驶证便想自驾游与家人去早已向往已久的景区游览。由于技术不佳且没有多少实际行车经验,这些新驾手根本无能力应付途中如险峻的山区道路或雨、雾天等视线不良天气下可能出现的一些复杂状况。
切忌驾车时“开小差”
抛开手头繁冗的工作抽身外出旅游愉悦之情自不待言,与亲朋好友一起开开心心驾车上路,心情放松之余,途中若一边驾车一边尽情观景、闲聊、拍照,开车时的注意力难免受到影响;而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对于驾车人而言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驾游经过的多是陌生的道路,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一旦驾车人思想“开小差”往往造成处理情况不及或不当而诱发事故。
切忌途中随意停车
途中因观景、车出故障或有急事不应随意临时停车,条件允许时应将车开至既不影响交通、地势又平坦的安全地带;如车辆不能移动时应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车后50米至100米处设置警告标志,而且夜间应同时开启示廓灯和后尾灯。
切忌疲劳驾驶
自驾游的旅程相对较长,近则几百公里,远则上千公里,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驾驶时间,很多家庭自驾出游多是全家人坐一台车,但司机往往只有一人,驾驶人要及时接收、处理频繁变化的信息,并准确的做出反应动作,如果路程过长,驾驶人的腰部和手臂长时间以固定姿态,造成疲劳驾驶,埋下隐患。
切忌盲目赶路
大部分驾驶人是第一次到旅游目的地,对当地道路不熟悉,特别是跨省、长途自驾游的,往往司机朋友因对旅游线路状况不是很熟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无法在预定时间顺利到达目的地,易产生着急、烦躁等情绪。同时对旅游城市的维修路段、危险地段、临水临崖路段等情况不够了解,盲目赶路穷容易导致突发情况处置不力,引发不安全。
切忌开怄气车、超速车
自驾游者多为非职业驾驶人,在驾车时遇到堵车、天气或路况不佳以及其他外界因素干扰时情绪容易波动而开怄气车、超速车,很多人往往在“逞一时之快”后引发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