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34|评论: 0

[川剧知识] 成都哪里看川剧?成都川剧变脸老茶馆【天府锦绣梨园】解析川剧发展形成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哪里看川剧?据可靠的文本资料考察分析,川剧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孕育形成期、诞生成长期、成熟繁盛期、挫折抗争期、改革振兴期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将孕育形成期、诞生成长期、成熟繁盛期的动向及特点概述如下:

timg (1).jpg

(一)孕育形成期(1907年~1911年)。此时期以1907年成都“戏曲改良公会”的建立为起点标识。在戏曲“蜕变阶段”随着“移民填川”的昆腔、高腔、秦腔、皮黄等诸腔剧种,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态。这些声腔剧种相继入川的历史意义,在于通过主体的变更而不必经元杂剧、明传奇的衍变直接地从根本上更新了“四川戏”的内容,并使之从此与东部“近代戏曲”的发展进程接轨而跃上了新的台阶。然而,诸腔剧种并非一入四川境地就都立即变成了“川剧”。

timg.jpg

诸腔剧种扎根落户及其衍变的过程,是一个在“五方杂居,错用乡语”的农耕自然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渐变”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大致有200余年的时间。开初,各声腔剧种的戏班大都散流于本省移民比较集中的农村庙台或广场、院坝演出,“报赛演剧,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曳(弋)声,曰高腔”(嘉庆《汉州志·风俗》)。继而又渐渐以“家乡戏”搬演于大、中城市的各省“会馆”(如成都、绵阳、自贡等地的陕西馆、江西馆、江南馆、湖广馆、福建馆、浙江馆、河南馆、广东馆等)之中。

timg (3).jpg

随着人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畅、文化的交流乃至人们的语言、音乐、劳动方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多方面的相对一致,“苏昆”变称“川昆”;“秦腔”变称“川梆子”及习称“盖板子”或“弹戏”;“皮、黄”合一变称“丝弦子”及习称“胡琴”;“弋阳腔”变称“清戏”及习称“高腔”。不同声腔剧种以“两下锅”、“三下锅”的声腔合流形式融汇演进,已经是晚清社会急遽变革的同治、光绪年间之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改良运动”风靡全国。“改良戏曲”亦成为四川社会改良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开始纳入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担任四川巡警道、劝业道的周孝怀极力主张“改良戏剧,辅助社会教育”,倡导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并自任主办兼总管。

寰俊鍥剧墖_20180601110323.jpg

这个“公会”的活动特点和历史功绩主要在于:(1)使长期散流民间、各自衍化的四川戏曲通过“政府行为”而开创了官方出面组织,社会各界参与的新局面;(2)该会邀请黄吉安、赵熙等文人名士编写“改良剧本”,经周孝怀亲自审阅后以“公会”名义刊印并颁发各戏班排演,使四川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从此比较自觉地趋于一致而顺应了“改良戏曲,辅助教育”的社会潮流,有效地强化了四川戏曲的主体意志与时代精神;(3)制定奖惩措施,净化舞台演出。例如每月朔望聚集,商讨戏曲改良事宜。制定奖惩措施,对康子林、周名超等德、艺俱佳的名伶给以奖励,对邓少怀等人的淫靡表演予以批评或取缔。从而在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同时,为四川戏曲指明了健康发展的道路;(4)集资兴建城市剧场,使四处流落的戏班从此具有了长期驻留、精研艺事的条件。

1521687314422463.jpg

成都正宗变脸表演,位于成都双流区黄龙溪古镇的天府锦绣梨园,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的川剧戏曲会馆,名角荟萃、薪火相传。结合古镇1700多年文明历史,将传统川剧与古文化展现在大众眼前。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绝技,让人匪夷所思,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多张,真是值得惊叹的事情。

1526624978842096.jpg

成都川剧变脸老茶馆,在天府锦绣梨园,感受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余音绕梁,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舞台,绸舞、茶艺尽显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采。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