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位于北纬三十度线附近(约30°54′,东经103°35′),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群峰环绕着老霄顶绵延起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型山地气候。山中林木葱茏青翠,溪流蜿蜒幽深,有着优美的绮丽风光和优质的地理环境。这里属于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极端温度一7.1℃;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225.1mm以上;无霜期超过271天,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这一切都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生长条件,所以早在唐代时已是有名的茶产区,并入贡唐朝宫庭成为了皇家饮品。
青城山自古以来又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饮茶就成了禅生真味、修仙悟道的主要手段。加上茶能使人消烦除渴、明目清心,茶叶外形壮实匀整,白毫显露,芽叶嫩绿油润,汤色黄绿鲜亮,气味鲜香持久,滋味回甘浓厚,还含有丰富的有益营养成份,所以成了文人墨客佐以清谈,修道之人凝神聚思的必备之品,因之就成了儒道两家的上首之选,也成了道家生活中不能或缺之物。 至于最早的茶叶产于何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就说明茶树曾经广泛分布于川陕,历史悠久、地域广扩。由于四川的土壤、气候更适于茶树的生长,因此,种茶采茶就成了两千多年前青城山一带的茶农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加上道教在青城山广泛传道并建立了道家祖庭,青城山茶叶就成了道家饮料的首选和必不可少的需要,道茶就这样的诞生和延续了下来。它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理论的物质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青城山奉献给中国乃至世界茶业的一份厚礼。和现在的产茶大省浙江、福建、湖北、云南等地的发展相比,青城山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从历史资料中还可以看到,道茶与茶道有着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一胎两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在培育茶产业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忽视了系统的茶文化建设,茶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走得很远,做得很大。而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发展,远远不是取个名字,或请名家写几个字那么简单。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内容到形式,从品质到美学,都必须得到高度的融合与升华。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道茶中衍生出的“茶道”就形成了一种典雅、高贵的茶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史,内容深厚,影响面广,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就像青城山天师洞三清殿前那一幅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茶千百年来形成的高雅、讲究的茶艺与现代采、制、烹、饮茶技术相结合,通过研制、包装,加快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器物化、精品化,这就为茶道提供了展示艺术魅力,宣扬茶道文化的绝好舞台,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在传统的廉、美、和、敬的基础上,可以提炼道茶精髓:发扬道茶与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深化了茶的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养茶道“高洁”的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通过道茶“求实”的精神,茶道“求精”的精神,培养了扎实务实的品行。发扬“吃‘苦’”的精神,使人在苦中寻找到人生乐趣,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让人谨守俭德,力戒贪奢淫乐,使人的意念和事业融为一体。道茶与茶道有着有机的结合,茶道是茶文化外在表现形式,而道茶就是精神、道理、规矩、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人们通过心灵去感受,从形式和内容上赋予道茶以新的内涵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