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田野调查笔记 临济凉水村:民国地契再现民间民事
(原载《今日邛崃》2018,8,31日)
在临济凉水村,清朝中晚期,出了一个曾姓的大户人家,最著名的是曾显斋,据当地老百姓说,曾氏族家曾经拥有的土地有三四百亩,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生产队的土地面积。曾家大院占地两亩多,龙门子就有五个,气势恢宏。清代曾家还办了一个武馆,扼守在平乐到雅安的茶马古道的咽喉部位。武馆有一块近三十亩的跑马场,射箭场。据说,到这个武馆学武的有蒲江,名山,邛崃,大邑的人。武馆前前后后培养出了40多个武举人。曾家历史上还有人任过团总。曾家有钱有势有武装,成为临济地方豪强,威震四方。
我们到凉水村,考察了曾家大院和跑马场的遗址。曾家的豪富,果然名不虚传,到处可见精美硕大的石柱础,提示过去房屋的高大豪华,曾家大院有三层围墙,最外层土墙近一公里长,里面有跑马场和箭道,还有堆在墙角练武用的石锁和石哑铃,我们从中看到了曾氏家族过去的兴旺和强势。但土墙已经坍塌,他们都掩没在黄土和青草之中。 曾家大院的五道龙门子,已经看不到了。地基上面重新修了房屋,房屋主人姓王,叫王文良。我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曾家的屋基上修了王家的房子。他似乎察觉我的疑问。他说,这些房子是他父亲王锡洲从曾家的手里换的。他说他还有纸约。他拿出了一个比巴掌略大的布袋。布袋为上世纪50年代大花布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个补丁。他从里面小心翼翼取出了几张纸,不过,纸张已经碎成片了。我们粗略一看,是一些地契之类的文件。但无法细看。高祥君老师只好带回来了,经过几天辛苦的抢救修复。除了一件疑为地契的没有恢复外,其余四件都恢复到可以判读了。它们是,1953年邛崃县人民政府发给王锡洲的房屋土地证;1955年冬月十八日,王锡洲与曾熊氏土地换房屋的合同;民国三十三年全月(1944年)王锡洲与曾黄氏土地买卖契约;民国三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1946年),当时的四川田赋粮食管理处开据的王锡洲与曾黄氏缴纳土地买卖契约税的收据。 文件从1944年到1955,跨度约11年,从民国末期到解放初期,时间虽然短,但这段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和土地权属大变革的时期,从这几份文物件中,除了可以了解当时民间的土地和房屋的交易情况。我们还看到了曾氏家族已经风光不再,完全衰落的情形。 民国三十三年全月(1944年)王锡洲与曾黄氏土地买卖契约中写到:“曾黄氏情因需钱使用,无处设取,只得自请引进说合,将弟兄分明之业乙叚,座落老莺窝水田陆坵,旱田弍坵,共计八坵......甘愿实出卖与王锡洲名下耕种管业,比日三家言明议定,时值卖价法币洋柒万弍千圆整其数,即日当面凭中合族人等交出,卖主如数收下。。。” 曾黄氏是曾家的后代媳妇,已经到了情因需钱使用,无处设取的地步,只能卖祖上遗留的田地过日子了。契约中提到,共卖了八坵地,坵就是块的意思,八坵就是卖了八块地。这种交易方式在农村叫打蒙得儿。因为具体面积语焉不详,所以也就不知道当时的每亩的具体价格。1944年,中国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的经济不好。柒万弍千圆法币,价值如何,也不清楚,但我在网上查询,有人说,1944年的500法币只可以买两只半母鸡。 过了一年,到民国三十五年一月三十一日(1946年),王锡洲向四川田赋粮食管理处交纳契税的收据中记载,以交易金额为柒万弍千圆计算,王锡洲交了一万零八百元税,税率为百分之十五。由此看来,王锡洲买这八块地,共花费了八万弍千八百元法币。 解放后的一九五三年,土地改革后,邛崃县人民政府向王锡洲颁发了土地证,王锡洲一家有水田五处10.02亩,山地五处5.07亩,山林四处1.54亩,总计16.63亩。另有瓦房两间,宅基地0.11亩。土地证其中登记的一些土地,很可能就有曾家卖给他的土地。我看到在土地房产所有证中还印有明确规定,根据土地法,土地房产所有证中登记的房产,土地均作为王锡洲一家的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与,出租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 到了1955年,已经解放6年了。曾家后代另一房的曾熊氏又与王锡洲立了一个合约,王锡洲用四分土地,来调换曾熊氏的房屋。合约中说“曾熊氏因房屋损坏,无法培修,今有王锡洲双方意愿协议,掉与王姓住居,以好管理,(王锡洲)甘愿将自有土地四分掉与曾姓耕种”。现在王家在曾家龙门子的修建的房屋,可能就是这张契约中调换的房子的地基上建成的。 从上面的契约中看到,王锡洲是农村中一个非常能干的人物,经济实力在上升,他不断在买房置地,家业呈兴旺发达的态势。我估计,那一张现在还无法判读的字据,也可能王锡洲买房买地的契约。而另一方面,作为风光一时,大富人家的曾家,后代因为“情因需钱使用,无处设取”,“因房屋损坏,无法培修”,而卖房卖地了。不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签这些契约的,不是曾家的顶梁柱男性,而是曾家的媳妇。曾家那些男子汉怎么样了呢? 古话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老百姓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几张地契也证明了这种说法。谈到曾家为什么衰落的原因,当地人,包括曾家现在的后代也异口同声地说,都是后代吃鸦片烟败的家。我在农村调查时,发现很多大富人家,往往因为吃鸦片烟而由富转贫,家道中衰。曾家的衰落,很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