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黎
民以食为天,一粒米一滴油都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老百姓餐桌的变化便是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拿着粮票才能买粮、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这些定格在老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40年的时间,郫都人的餐桌已悄然发生了巨变。
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
百姓餐桌40年巨变的时代印记
家住唐昌街道先锋村的李文才今年79岁。每到“逢场天”,他都要起个大早,坐公交车到唐昌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选购食材。李文才选食材的标准可不简单:鸡要农户自家饲料喂养的,鱼要现杀新鲜的,蔬菜要熟人种没有打过农药的。选购完后他要在市场旁的小店坐下喝一碗粗粮粥,配一些小菜。
而这在40年前,李文才是想都不敢想。40年前的餐桌,正如他所言,蔬菜不够只能靠粮食饱腹,然而连粮食也不够,吃了上顿没下顿便成了常态。
大集体时,农家仓廪空虚,不少人家不够吃。40年前,改革的浪潮蔓延到郫县农村,生产队开始分田,农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经营,李文才还没缓过神来,自己家便分得了4亩土地。
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全县农业实现大丰收。和很多家庭一样,此时李文才家的粮食已经完全能满足一大家子的需求。“土地是自己的,种地的积极性提高,吃饱也就渐渐变得不是问题。”李文才回忆道,以往那些需要借米,要靠喂猪的红苕藤果腹的日子已经消失不见。虽然填饱肚子变容易了,但是农民的餐桌依然十分单调,能隔三差五吃肉的人,依旧是村里凤毛麟角的有钱人家。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市场日益活跃,商品逐渐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李文才家的餐桌也开始变得丰富。“三天两头吃顿肉就不稀奇了,再也没人吃难以下咽的红苕藤,农民的餐桌摆上了荤素搭配合理的菜肴。”李文才说道。
2000年前后,进餐馆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那时我运菜进城里卖,还能时不时进餐馆‘搓一顿’嘞。想吃好的,兜里钱够就能点几个好菜了。”李文才咧嘴笑着侃侃而谈。
近十几年,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部分农村人的生活也已经和城里人相差不大了。农民的餐桌上,天天有菜有肉,过年过节饭菜更是丰盛。正月走亲访友,吃饭喝酒都成了“幸福的负担”。
“这年来,大家不仅要吃好,还想着要健康饮食。”在医院被查出肠胃不好、并且有轻微高血压,李文才对自己的饮食格外重视,“我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多吃点蔬菜水果。”开启养老生活的他把自家的土地出租给别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亲自去市场选购新鲜食材回家做饭。
在城区,人们同样感受着餐桌上深刻的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通过粮票、油票、肉票等购买食品,粮油商店和供销合作社是货物供应的主要渠道。“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好不容易到自己结果肉卖光了,即使有钱有票都很可能买不到吃的。”说话的人是今年已经65岁的卫志中。
40年前卫志中在五七中等专业学校上学。一个月32斤粮、2两清油、1斤猪肉、1块豆腐,回忆起那段日子,卫志中说,虽然跟现在比差太多,但是当时已经是学生特有的“福利”。“那时普通居民一个月只有25斤粮,学生还勉强能吃饱,普通人吃饱就很难了。”卫志中对那段菜里没有油水,能吃饱便是最大幸福的日子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了彻底解决。1993年前后,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卫志中也来到安德成为了一名教师。他回忆道,“那个时候学校的伙食要比我上学时好太多,菜的品种丰富了不少。老百姓的饭菜不再只是粗粮、白菜、萝卜为主,时不时也能吃上猪肉。大家最期盼的是过年,主要是过年可以稍微满足一下味蕾对美食的需求。”
“到2000年的时候,我周边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能去城里的小餐馆吃饭,那时候特别流行大鱼大肉。”卫志中说。而如今,适当吃鱼肉、荤菜,多吃水果蔬菜的风气正在兴起。“我身边很多人都会去超市选择有机蔬菜和水果,条件更好的在农村还有一块自己的地,自己种菜供自家食用,”卫志中感慨道,“改革开放前是想吃很难吃到,现在是能吃到但是要克制自己吃。”
从“苍蝇馆子”到“城市厨房”
餐饮服务行业丰富城市产业与文化
郫都区老成灌路太平寺路口有一家饭店,它是这一带的地标,这家店叫红星饭店。红星饭店在郫都屹立了24年,它的主人高德均也是现在郫都餐旅商会会长。
坐在红星饭店新开设的饮品区,手捧一杯绿茶,从见证者到参与者,回忆起几十年来郫都餐饮行业的变化,高德均颇为感慨。
“吃不饱的时候就谈不上什么餐饮行业了,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家能吃饱饭了,小餐馆也就开始渐渐出现,主要分布在郫县县城里。我记得那时候回锅肉3毛钱一份,锅盔1毛钱一个,别看便宜,能吃得起的人也是少数,”高德均回忆道。
改革让百姓日子富起来了,高德均的印象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鱼大肉开始盛行。“餐馆里的炖鸡、炖肘子深受老百姓欢迎,能敞开肚子吃一顿就是最美好的事情。哪像现在还要注意少盐少油和减肥,”高德均笑言,那个时候一边吃肉一边喝酒就是最洋气的事情。
改革开放为农村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高德均也成为创业者之一。1994年,高德均的红星饭店开业了。从40平米、4名员工、4张桌子发展到今天近60亩的大型餐厅,高德均也是郫都餐饮改革的亲历者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县城,名园饭店、三源农庄、花园别墅酒楼成为郫都美食的代表;在农村,起源于友爱农科村的农家乐在郫县风起云涌,餐桌上不仅是以往的大鱼大肉,还加入了可口的农家小菜。
“农家乐涌现,炒菜馆盛行,特色菜馆来袭,这就是2000年左右郫都的餐饮盛况。”高德均说,2000年的餐桌,已经不是简单的饭菜了,大家要吃得有特色、吃得营养,还要吃得健康。
2010年左右,郫县号召餐饮行业提档升级、规范化,这是郫县餐饮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餐饮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一批不规范的小型餐饮企业被淘汰掉,剩余的餐饮无论是食材的选择、菜肴的制作还是经营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实惠,”高德均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走过40年,追求快速便捷的时代,外卖开始兴起,谁不点个外卖似乎都已经与时代脱节。2014年互联网餐饮占郫都餐饮总量的0.7%,而如今这个比例已经翻了十几倍,变为10%。
40年后的今天,纵观郫都餐饮行业的发展态势,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这八个字来形容当之无愧。杨鸡肉、铜壶苑、蒋排骨顺湖园等,太清路上大大小小10多家农家乐组成了农家乐走廊;徐家大院、梦桐泉等老牌农家乐不断提档升级,华丽转身成为乡村酒店;盛世蓉和、西御园、川粤汇等大型餐饮引领了都市饮食新风尚;蜀都万达广场、百伦广场等大型商场内除了火锅、川菜等传统餐饮,更是汇聚了各国特色美食……在郫都,饭馆酒楼似雨后春笋,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名师大厨层出不穷,品牌店、品牌菜百花齐放。
2010年,成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2018年郫都新一轮城市规划出炉,郫都乘势而上,明确了“中国川菜产业基地”城市功能定位,以成都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为至高起点跳起摸高,千亿级食品饮料产业征程,就此开启。依托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郫都规划建设9.4平方公里中国川菜产业城,培育形成以郫县豆瓣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球川菜生产集散中心、川菜人才培养输出中心、川菜文化传播中心,建设“美食之都、世界厨房”。
从吃不饱到高档食材搬上桌,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从粮票到外卖,郫都人饮食的变迁见证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
(来源:郫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