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入围创意设计奖的村史馆
2018年的成都创意设计周,为推动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本届金熊猫创意设计奖首次设置了美丽乡村创想奖,分设概念组与专业组,意在表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创意和优质成果。
在战旗村,有一座村史馆,入围了本届金熊猫创意设计奖·美丽乡村创想奖(专业组)。它安静的坐落在战旗村十八坊一隅的院落里,不甚起眼,但路过的游人都纷纷驻足,甚至被称为是“战旗村隐藏的网红打卡地”。
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村史馆?
它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乡村记忆,是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是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而记忆场所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让村民享受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种可能,同时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
在战旗村十八坊建设之初,为了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记忆场所,同时推动战旗乡村旅游发展,战旗村村支书高敏德带领村民直接参与到了建设中来。
▲战旗村村支书介绍他直接参与建设的十八坊
村史馆作为十八坊的亮点之一,当时由于资金短缺,村史馆所空间所见的一切都为“旧物”:砖是旧屋的青砖,瓦是老房留下的灰瓦,里面的陈设是村民捐献的老物件,而空间本身,是老院落修旧如故而来。
这些旧物本身皆为乡村记忆,而村史馆建设的过程,何尝不是在书写新的乡村记忆。十八坊开坊以来游人如织,村史馆更是每天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它身上不断有新的符号,无论是“乡村振兴示范点”还是“网红打卡地”,这个记忆场所,还在不断的收藏着新的记忆。
触手可及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最重要因素是家乡中的空间意象,这种因故土而生的空间意象是构成乡愁的基础性要素,远远超越了诗歌、文学、音乐、电影等的影响。
家里的木门、广袤的稻田、屋后稻草垛,这些熟悉的空间意象是否勾起了你关于梦里老家的所有记忆?这些具体、碎化的记忆通常以“家”的场所为中心,进行艺术化的整合后,乡愁变得可见、可感、可触摸。
村史馆空间中庭则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呈现,所呈现的时间、空间层次,其平衡与张力,直至深远。庭院地面稻田代表广袤大地,庭院中心树立一道门,稻草立柱代表劳动人民,红色立柱代表国家,两者共同支撑起一道红色屋顶,代表家园。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属于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以设计创意去推动乡村振兴,不是为乡村“涂脂抹粉”,而是要活化乡村记忆,让乡村的情感与精神,以美的姿态在人们的生活中永远存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