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柏泉古井》
寺中古井游人浇,月溏荷飘,村柳手招。禹植柏根水中妙,岁月潇潇,风雨飘飘。 花甲归里把门找,宗亲泪迎,祠址香烧。一生忙碌私事抛,景德古刹,菩提祈祷。
位于柏泉农场月塘角村,距柏泉办事处驻地2.2公里。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柏泉山在汉阳县西北。山下有景德寺,寺有井,古柏根蟠其中。”古井建于唐末宋初。占地150平方米。井台六角形,石砌,井栏为红沙石雕刻,井口内圆,直径70厘米,井身由青灰砖筑砌。井深3.5米,水深3米,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美。古井奇观历代地志均有记载。《汉阳县志》载:“相传禹植柏大别山(今龟山)头,根达柏泉井中,故名。今土人淘井犹见树根二,状如双鲤,其泉对面涌出,如鱼嬉水,遇岁旱,犹是供数十村汲取。”文人学士歌咏其事,代有佳作。明永乐间汉阳县教谕赵弼1有《柏泉》诗:“影沁空霄玉鉴光,苔封石甃色苍苍,汲来数仞清泉水,犹带高林柏子香。”;当地乡贤、清顺治进士、绍兴知府张三异2有《柏井歌》等。1989年和1997年两次维修。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 1.赵弼【明】(约公元一四四五年前后在世)字辅之,号雪航,南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英宗正统下年前后在世。博学多识,尤精于易。生平事实不详。弼著有《效颦集》三卷、《雪航肤见》十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2.张三异【清】(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年)进士。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几孙子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定要恪守爷爷(张士彦)的嘱咐:“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儿孙们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另有传)。他有胞侄17人,他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供他们读书之用。张氏宗族人丁兴旺,同居一乡者达千余户。晚年张三异为宗族和地方公益事而忙碌。他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每年祭祀香火不断。他为母祈寿,周济乡邻的贫困户30年不断,帮助办理婚丧大事;捐资数百金修建桥梁,方便乡民交通。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与当时名家熊、刘不差上下。生平著作宏富,如《雪史》、《痴龙文集》、《诗家全体》、《来青园文集》、《廿一史弹词》等。康熙二十七年(1688)夏天,张三异近80岁,在躲避夏逢龙叛乱的兵祸途中,还著有《江城纪事》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