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个乡镇划入成都高新后,诞生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地块,暂且称之为东区文化,东区文人多,历史悠久,遗迹众多,令人惊叹的是当初的简阳三赋赵冷苏,竟然与东区的坛罐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当年,赵冷苏三人为创建辞赋之乡奔走相告,不辞劳苦,一举争得第一辞赋之乡的美誉,为高新东区乃至整个成都的辞赋文化抢得先手,古有相如辞赋,今有坛罐三杰。 正如冷林熙先生所言,山水不言,可著诗书万卷;文化无形,却藏魔力千钧。回忆起辞赋之乡创建的艰辛,冷林熙先生感言: 成都高新东区(原简阳)坛罐家乡,地处川中丘陵;与古蜀文化名城成都,仅一山之隔,阡陌紧连,唇齿相依,故尔深得蜀宗汉祖遗脉之神传;秉承“天府之国”人文之化育,而素来先业光烁,文明昌扬,人才汇聚。亘古灵地之间,既能指点江山,又善激扬文字,挥毫抒臆,笔铸华章,美文者不乏其人。然,鉴之种种原因,或疏于展示更张,荟萃发掘,而致成孤芳自赏,斗室玩味之类;或散失民间角落,悄然隐匿,无人问津;或环境逼迫,胎死腹中,不曾杀青面世,则遭厄运,无以传播继承等等。不才生于坛罐乡两河村,贫困之家,世代缺书少文。两上初中,均因天灾人祸而无终夭折。所幸家有叔父冷开华,自幼苦读诗书,甚为发奋,忍饥挨饿,矢志不移,终至中专毕业,就职龙泉驿区。因其擅长写作,并于我等晚辈之读书学习都很是关心。每有上报文章、作品,则书寄于我,并现身说法,教之以写作、为文之技能、要领。而我先后所在之贾家、坛罐民中校内,又有恩师卿逢润、唐仕福等爱好文学之才,早年从事新闻,见多识广,才思锐敏,语文教学,潇洒自如,十分了得。天助我 等学生之辈尤鱼之有水,虎之添翼也! 近乡情怯,乡愁如斯,坛罐贵为辞赋之乡乃实至名归,辞赋凝聚三位为老人毕生心血,呼吁高新区相关部门重视坛罐词赋之乡的荣誉,给予文化更多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