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祖国七十周年华诞
神州山河漫游记 【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一章 天府之国誉神州
1 成 都
* 扬 马 名 都
文采光华满成都 人才辈出是故蜀
汉景帝时郡太守 即将石室筑成都
地方官学创办起 全国第一大名出
教授蜀郡县子弟 入学徭役即免除
成绩优异选为官 好学成风满郡蜀
汉武帝时颁钦令 遍设郡学仿成都
从此成都成中心 学子精英代代出
司马相如与杨雄 文冠天下最突出
因此成都被誉为 扬马名都世界殊
唐代才女有薛涛 乐家雷威段安节
五代词人欧阳炯 与女诗人黄崇嘏
画家黄荃黄居宷 宋代医家唐慎微
还有史家范祖禹 元代费克城费著
明代杨慎杨廷和 各类人才出成都
可惜名人遗迹少 石室官学令人钦
文翁石室有仪型 痒序千秋播德馨
今成都石室中学 建在石室原址上
近代名人李劫人 周太玄与李一氓
都在这里求过学 石室之侧在大唐
文庙曾在此地建 仅存文庙街名扬
汉代辞赋家杨雄 遗迹纪念物甚多
绵阳子云亭最大 成都境内好几座
子云亭和读书台 还有杨雄墓一座
(1)相如遗韵凤求凰
司马相如卓文君 爱情佳话千古传
故事发生邛崃县 遗迹犹存至今天
古称临邛近成都 古城历史二千年
临邛首富卓王孙 其女文君才貌全
十七岁时便孀居 命运多杵实可叹
司马相如与其友 同赴卓王孙家宴
席间见到卓文君 一见钟情荡心间
司马抚琴来弹唱 弹唱一阕凤求凰
凤兮凰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日登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 室迩人遐愁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文君偷听在一旁
深为感动热泪淌 暗会相如述衷肠
私定终身下决心 父亲得知愤怒狂
决不允许卓文君 下嫁寒士受苦慌
他们私奔去成都 无奈相如家贫寒
只好返回临邛县 置办酒舍拼命干
文君当垆来卖酒 相如涤器在肆院
里仁街有文君井 甃砌异常井口小
井腹渐宽如胆瓶 井底径及丈大小
清末曾重新淘洗 复涌清冽甘泉好
汉代旧观仍保留 同时增加新面貌
碑院香泉凌云阁 琴台漾虚楼很妙
琴台青瓦带飞檐 绿绮琴置在桌面
楹联一幅挂两边 耐人寻味意幽远
井上风疏竹有韵 台前月古琴无弦
美丽优雅文君园 历代文人留诗篇
不少学人来凭吊 都将相如文君念
汉家遗韵井华新 第一风流卖酒人
合为长卿题及古 好凭才娇似烧春
思缘至竞推王吉 雍保归来作使臣
赠得王孙浪悲苦 叨逢武帝似文君
郭沫若曾来此处 题文君井亲手书
文君相如抗封建 前驱佳话传千古
回荡凭吊取井水 烹茶涤尘思清除
文君家宅之故址 距文君井不远处
一幅楹联引人目 不同凡响发人思
斯处山水遗汉迹 此间风物入唐诗
明代时期淘其湖 掘出两个大瓮子
卓家贮藏五铢钱 满满登登藏瓮里
人们建亭来藏瓮 瓮亭美名从此始
清代又建一鼓楼 另有红荷湖花榭
司马故乡在成都 内亦有两处遗址
成都西郊三洞桥 筑有抚琴台原址
司马故宅亦在此 益州笮桥故宅是
唐宋文人及雅士 凭吊尤喜来此地
另有一处驷马桥 位于城北二公里
相如文君成婚后 长安求官过桥时
在桥柱上题词云 不乘驷马不过此
相如文韬写名赋 荣获汉武帝赏识
司马被封中郎将 果乘驷马高车子
衣锦还乡展荣耀 此桥因而更名字
清朝光绪之年间 成都知府亲自题
司马相如题桥处 并刻碑于桥旁立
(2)云破方知一月真
清代剧家杨塑观 凭吊黄崇嘏墓云
恐是瞿昙幻化身 女郎花现宰相身
无端泄漏春光早 云破方知一月真
男扮女装黄崇嘏 五代前蜀临邛人
自幼聪明着男装 昼随母去务耕耘
夜燃井火忙读书 通晓诗书画棋琴
乡人誉她为状元 一次用井火不慎
燃起大火烧毁房 她被押进牢狱门
偶辞出隐住临邛 行止坚贞比涧松
何时政清如明镜 绊他野鹤在深笼
崇嘏牢里作此诗 献给宰相周庠诵
周庠爱其少年才 遂将黄崇嘏释放
并请崇嘏到书院 教授子侄读书郎
后带她到成都府 司户参军担肩上
办事公正又果断 不徇私情正气扬
百姓拥护周庠喜 欲嫁其女作妻房
崇嘏多次婉辞拒 最后只得告真相
一辞拾翠碧江媚 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兰衫居郡缘 永抛鸾镜画峨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 挺志铿然白玺姿
幕府若容为坦腹 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庠得知原委后 遂准她辞回故里
崇嘏归家苦度日 终身未嫁孝乡里
死后葬在孤石山 孤石山高八百米
人们纪念黄崇嘏 将山更名崇嘏山
山势雄伟葬才女 崇嘏墓在山腰南
墓碑矗立保存好 正书王蜀女状元
冬岭青松背面刻 清超拔俗抱璞还
元代杂剧春桃记 叙其事迹令人叹
墓北矗座崇嘏塔 蔚然挺立耸蓝天
崇嘏故里在山南 地火井镇离不远
火井江上状元桥 是为永久作纪念
(3)相逢空有刀环约
名人杨慎号升庵 二十四岁中状元
记诵之博著述富 明史称慎第一冠
青年故居读书处 园林桂湖似江南
新都县城西南隅 占地六十七亩园
湖面约有三十亩 两顷荷花荡水面
满园桂树放清香 名花异卉争吐艳
金秋时节香满湖 远近游人争相看
欣喜赶赴桂花会 男女老少绽笑颜
当地人偏爱桂花 实因爱戴扬升庵
桂湖里有升庵祠 清朝道光年间建
祠立升庵夫妇像 并藏著作四百卷
桂湖之名始见于 升庵所作散曲篇
饯别朋友胡孝思 桂湖曲赋吐真言
君来桂湖生清风 攀留桂枝作纪念
君去桂湖映明月 明月怀君何怅然
少年气盛扬升庵 正直爽朗勇劝谏
正德皇帝沉声色 升庵多次进劝言
毫无效果大失望 升庵称病把乡还
桂湖岸畔送光荫 读书吟诗喜心间
后认名门闺秀女 伉俪黄娥才貌全
琴棋书画无不通 诗文散曲遂成篇
婚后二人紧携手 勤植桂树在湖边
常在树下玩赋诗 夫妻唱和很怡然
他们婚后第二年 升庵进京即复官
后在政治斗争中 两受廷杖苦不堪
最后谪戍去云南 终身不赦更可怜
历时三十五年整 老死戍所无人管
爱妻留在桂湖边 二人始终未相见
只能鸿雁传书信 互递诗词表思念
夜雨滴阶傍愁人 乡心一片泪涟涟
沈郎多病宽腰带 千里迢迢天望断
泥途满眼登临倦 云山几盘江几弯
天涯极目空肠断 征雁飞不到滇南
黄娥独自守空房 忆起当年痛断肠
雁飞曾不到衡湘 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杨柳妾薄命 六昭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 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逢空有刀环约 何日金鸡下夜郎
缠绵凄切相思情 血泪凝铸成文章
陶情乐府后人辑 夫妻散曲意悠长
桂湖布局很可观 胜迹雅致今依然
沫若曾撰题门联 桂湖二字首妙嵌
桂蕊飘香美乐土 湖光增色换人间
杨柳楼与坠月楼 交加亭子矗湖畔
观稼台和枕霞榭 互相辉映立斐然
楼台亭榭美桂湖 富含诗意名字艳
升庵故乡有古刹 与众不同宝光寺
哼哈二将塑门内 另有出名两父子
杨廷和与扬升庵 父子二人塑像立
他们捐资修宝寺 明代新都垂青史
据说升庵中状元 衣锦还乡归故里
一天来到宝光寺 法师正在讲佛理
世间众生有佛性 苦心修持皆可为
有一孩子立发问 蚯蚓佛性在哪里
若把蚯蚓截两段 佛性在头还是尾
法师被问面红赤 和尚为师忙解围
欲将孩子驱离寺 小孩拉住升庵衣
眼前情景令升庵 想起自己童年事
幼时聪明又调皮 玩耍常到宝光寺
骑在门槛问和尚 我是想进还是出
和尚深知他机灵 故意威胁都是死
升庵回答横着走 越过生死墙逃离
方丈亦曾邀请他 小松画上把诗题
小小青松杀出山 枝繁叶茂耐霜寒
如今尚可低头看 他日参天仰面难
文思敏捷扬升庵 方丈为之刮目看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