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年夜饭的习俗,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许多远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也总要在年夜饭之前赶回家中,因此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凶恶怪兽,冬天山中食物稀少,便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每到冬天,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是因饥饿而吃人吃牲畜,并且害怕三样东西:鲜红的颜色,明亮的火光,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定了如何对付“年”的办法。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下山进村侵扰了,人们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后演变为年糕),人们躲在家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或放爆竹,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不敢进屋,找不到东西吃,饥不择食,赶紧抢吃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掉头跑回深山。
老百姓们便把这个夜晚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就叫“过年”。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资料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