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业余新闻报道以来,认识了很多的新闻界前辈,这里重点要说的有三位报社总编。
一位是原<<通川日报>>的姚毅,第二位是<<文山日报>>的刘兵,第三位是<<巴中日报>>的郑开屏部长(对于前两位我都不知道名字记准确了没有)。
认识姚毅是在1986年左右。那时,我刚从云南边防连队调到机关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写了一些“豆腐块”开始在各种报刊变成铅字,也在当时的家乡报纸<<通川日报>>上露过面。想多写一些报道在家乡的报纸上登载。在回乡探亲时听县上一位老师说他认识<<通川日报>>的副总编辑姚毅,我就趁回部队的机会路过达州时去拜访了他。在绿树成荫的报社小院内的一间办公室,姚毅亲切地接见了我。听说我是从老山前线回来的,又是达州老乡,姚毅同我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谈话,他问我前线的战况,问我达县地区的老乡在那里的表现。鼓励我写一些家乡的战士杀敌立功之类的报道。临别时再三叮嘱我要多保重自己,多写报道回来。于是,我回到部队后,多方解情况和采访,写了前线的见闻,写了达县地区的战士在前线作战表现的情况。<<通川日报>>给我开设了一个“来自南疆的报道”的专栏,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给我发了10多期连载。包括<<老山前线炮声隆隆耳边震 戍边将士情趣浓>>、<<那香,那色,那味,好令人难忘哟西双版纳的香竹饭>>等。
后来听说姚毅当了总编辑,我仍然给他写信寄稿,我写的稿件他继续给我指点。再后来不知到什么时候,我不好意思经常打扰他,也没有再联系了,而今不知他还是否康健。
这一次拜访姚总,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姚总给我介绍了我们部队那个地方文山州<<文山报>>的老总刘兵(也记不起当时他是总编辑还是副总编辑)。
我回去又趁归队之际,到刘总办公室去了趟。刘总和姚总是在全国性的总编会上认识的。姚总把我介绍给了刘总,刘总也很高兴地接待了我,同样是鼓励我多学习多写稿。在他及各位老师的鼓励下,我后来在<<文山报>>发的稿件也有了份量。如:1987年6月20日发在<<文山报>>头版头条的<<守备某部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取消21个不符实的军民共建“文明点”>>一稿,就被同事认为是好稿。因为在当时,人们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这样的作法,这样的稿件也是要解放思想才行的。
在刘总的引介下,我还认识了报社其他编辑。以至我历时半个月在前线采访写下的18000余字的长篇通讯<<老山战场,一座血汗浇铸的丰碑>>我都是请<<文山报>>的编辑陈显才老师过目后,我才发在1990年6月1日的<<老山报>>上的。
后来,我成了部队的新闻干事,还担当云南省军区对越作战前指与我部队联合编辑的老山报的主编。在<<文山报>>、在<<云南日报>>,在成都军区<<战旗报>>,在<<解放军报>>,在<<中国少年报>>等全国各种大小报刊都能找到我的名字。我先后受到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的表彰。有些稿件如发在1988年5月12日<<战旗报>>上<<四连端正抓尖子训练指导思想抓好训练尖子 带动全连训练>>、发在1990年11月23日<<云南法制报>>头版头条上<<桑梓哀哀奠英灵,浩气灼灼垂滇云孔繁松勇斗歹徒壮烈牺牲>>、发在1992年第一期<<云南国防>>杂志上的<<写在老山硝烟飘逝的日子>>等稿件都是有一定反响的稿件。
在云南边防打下了基础,调到四川部队后,新闻的敏锐性更强,语言的表达更丰富。发在1993年3月13日<<战旗报>>头版<<某部试行经济手段奖励先进引起议论发人深思去年事故赔款两万余元,痛心者少 今年设奖励基金1万5千顾虑者多>>、发在1995年4月27日<<战旗报>>上的<<五六0三八部队及时纠正与训练法规相悖的练兵行为 坚持正课时间出效益>>,发在1994年12月7日<<四川日报>>上的<<幼童汪杰一年中两次走失遭遇迥然不同 “贪财人”招领,索取重金 “活雷锋”送归,不收分文>>、发在1995年3月27日<<四川日报>>上的<<六旬老妈妈 拥军当赞誉>>、发在1995年3月30日<<四川日报>>上的<<尹教师不堪重负欲轻生 众官兵热情相助脱困境>>、发在1997年11月7日<<广元时报>>上的<<谭永仓,警营男子汉>>和发在1998年4月7日<<巴中日报>>上的<<邹运福和他的三个兵儿子>>等,稿件越写越显长进了。
1998年我转业到县委组织部工作,有机会结识后来的第三位总编。
大概是2001年郑部长到我县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我任办公室主任,在工作生活中能直接受到他的教育培养,写出了<<平昌县在乡镇换届中公推公选党政领导干部的实践与思考>>、<<高扬党的旗帜,尽显党员风采关于平昌县宝坪乡开展共产党之家挂牌活动的调查报告>>、<<扑下身子为人民>>、<<石牛山下拓荒牛>>、<<幸福村的领路人>>、<<书记卖猪忙>>等大量稿件被刊发。
在我的业余报道工作中,除了得到三位总编的教诲帮助外,还得到了无数新闻界老前辈的指点,我现在都不能忘记。如云南记协副主席扬志英(不知名字准确否),<<云南日报>>李裕如老师,<<战旗报>>高级记者何绍华、杨统时老师,还有云南省军区的新闻干事保明忠老师(何绍华保明忠同志都因故离开了人世,尤其是保明忠同志直接和我写过多篇有影响的稿件,他是徇职在边防采访的路上)。还有给我帮助过的很多同志,我都不会忘记,所以我容易感动。
郑部长调到巴中后,因为他工作太忙,我更多时候只能是通过短信与他联系,平时要了解他的情况向他学习,我会去他的博客,他的文章很有思想,他的散文很有文采,就是他的博客的标题都很有吸引力。如他写自己母亲去世的标题是:<<越过高山,去寻找失去的太阳>>。不光是文字,还有如何做人处事,我也希望得到他的点拨。郑部长曾经提醒过我,我的人生就是缺乏点拨。所以我需要指点需要点拨,尽管我不再追求更大的进步,但我希望人生的充实。为此,我也需要领导和同志们点拨。
(日记于2010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