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柄“六奇” 程应柄,生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十八日亥时,启蛟次子。先祖排列为110世,于顺治七年(1650年)21岁隐居梁永河,称“一世祖”。从不与张之义军往来联络,可见隐居之深。殁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9月,寿53岁),葬梁广溪南驷马桥住宅内(现梁永中学后),午山子向。咸丰二年(1852年)建程氏宗祠于其右(已毁)。应柄公墓、碑立于道光二年(1823年),现保存完好可见。
应柄公自幼聪慧好学,练武习文,满腔热血,忧国忧民,成人后,正逢乱世之秋,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深恨统治者暴虐残民,不满社会,不进仕途,为求生存,英年在老家水渡起事反清,后造成“避张献忠乱,自太平逃华阳(今成都双流东,龙泉山脉中段,面对川西坝子,因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明初时商贾云集,属兵匪争夺之地)”。谱书中一个“逃”字点出他在川内辗转多地(劫富济贫),暗示出他是农民自发起义的头目(不属张之部下)。后因手下弟兄、父母、叔伯惨遭清军杀害,自己幸免,于是携金银逃亡,寻机报仇。奇之一也!
后来,随着清军势大,自己力单,隐居梁永。谱中载:“大清顺治七年迁梁永,有布一捆、马一匹,投莲花寺遇僧道一(俗姓程,荥阳人,法号道一)留居落业。”这更印证了他是不出名的义军头目,才一路方知暗号、暗语;才敢单身单骑带布一捆四处流窜。否则,不被抢劫定会遇难。说明他艺高胆大,奇之二也!
“有布一捆,马一匹”,值得深思。他地生人不熟,只身隐居,无援无助,购地置房,娶三妻,育四子,需多大开支,才能立足啊!奇之三也!
康熙年间,五十岁左右按爵公传下之谱续修,创立“十六字辈”。从中可见:“应枝焕玉”(年老无为,寄愿后辈)、“绍天克清”(承天之托,报仇灭清)、“于登吉仕”(人才辈出,方登仕途)、“大兆文明”(预兆未来,繁衍昌盛),奇人啊,预见准确,“大兆文明”时,盛世享乐。不但显示一个隐居者的才华,而且暗示后裔推翻清廷,才享太平。当时,随便说一句反清之话都要株连九族,满门杀头,而他公开唤起后辈灭清,足见他有胆有识(山高皇帝远)。奇之四也!
逝后“灵柩停于茅屋草棚,其四子避乱外逃南江,历时八月回家葬父,已是白蚁护棺,墙倒土掩”,实属天葬有福之人。奇之五也!
公21来,53逝,居32春,恰与32辈巧合(后续16辈,共32字辈)。奇之六也!
后人立碑以“处士”之赞,真名副其实,后裔敬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