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读者朋友发微信给我,从近期热播的某电视剧中重男轻女的剧情出发,痛斥西北地区重男轻女的风俗:“农村女孩早早出去打工挣钱,供哥哥弟弟读书补贴家用,结婚还被娘家再买一笔钱,真的是可怜又可悲,最关键的是女孩,她不觉得自己的娘家人这样做不对……从小被愚化,进而繁衍传承。是贫穷带来的观念扭曲吗?“
对这位读者的疑惑,我不想多做解释,本想就回复“呵呵“两个字,但觉得那会很没有礼貌,就多加了几个字:”呵呵,你对当地的民情了解太少。“当然,这个回复也很没有礼貌。
本文的标题和一些用语显得对我要批判的人很不友好,其实言辞激烈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论述问题,于是就树立一个泛泛的批判对象,这个对象中不包括我的读者,当然也不包括上文向我提问的这位朋友,所以你们不要介意。
我们写文章和读文章,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而要想认识世界的真实,则既要排除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也要排除道听途说、孤陋寡闻和只见树木而无视森林的片面认识。我们想要客观理性,首先要做到心态平和。
《五线小城》文揭示了农村大龄剩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也引来了女权主义者们的口诛笔伐,女权主义者们认为,农村地区重男轻女那么严重,就像上文读者说的,女孩们都是牺牲自己,成全家庭和哥哥弟弟,既然如此,女孩们凭什么嫁给当地的青年?当地青年又凭什么就该娶个媳妇?
一味地站在普世价值的道德高处谴责农村地区的“重男轻女”,而无视整个社会生态,这无疑是不客观的。我不是为重男轻女这种观念辩护,我不像辜鸿铭大师那样,连女人“裹小脚”都认为是值得称道的“国粹”。我只是想全面地看待和思考“重男轻女”这个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解决了温饱,有养老金保证养老的情况下,因为骨子里的陋习而重男轻女,这肯定是错误的,是应该批判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重男轻女,以及贫穷的农村地区的重男轻女,或许有它的无奈之处和合理之处。
回望历史,凝视现实,重男轻女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智慧的一部分。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如何生存,怎么活下去,始终是压在广大底层民众心头的巨石。出于生存的考虑,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中总结出了很多生存的智慧,也是因为这些生存智慧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五千多年,并且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相信“重男轻女”首先是为了生存。
过去如何我不知道,我看到的只是现在,是现在的农村。从北方到南方,我看到了太多农村人生存的辛酸事,尤其农村老人晚年凄惨的生活。我眼见之处,这些老景凄惨的老人大多有儿有女,可是在老人养老这件事情上,基本上都靠儿子,即便女儿的经济实力胜儿子们一筹,女儿们大多也是袖手旁观。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可是在妈妈老得动不了的时候,我所见之处,这件小棉袄大多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是让人心寒的。我并非没有见到女儿替父母养老的典范,只是这样的例子太少。有的时候女儿的决绝简直让我怀疑人生,我真的不能理解,女儿有能力,有财力,有时间,为什么就不能在父母的养老上多做一点儿呢?
抱歉,我不能举任何例子,原因你懂的。居于大城市的你,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就多去农村里走走看看吧。
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儿在父母的养老上置之度外呢?
恐怕是“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文化传承。
自古,养老就是儿子的义务,我们的文化中,“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而“覆水难收”,水泼出去了,就回不来了。
古代帝王之家,儿子们是要接替皇位挑起家国千斤重担的,而女儿们是被拿来交换利益的,帝王们通过公主的和亲,与政治同盟、政治对手甚至敌人达成某种利益交换。
汉朝时远嫁匈奴的公主有好几个,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的爱女蓝齐儿(历史原型为固伦荣宪公主)被父亲嫁给了仇敌葛尔丹。
公主们被远嫁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看看《康熙王朝》中蓝齐尔被送到葛尔丹面前时她回头对自己的亲哥哥说的那番话和她向故土射出的那一箭,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我还看过一个庸俗的段子:一个人欠了一笔债,没办法把女儿嫁给了债主,抵消了大部分债务,还剩小部分。债主迎亲之前,这女人冷冰冰地对债主说:“你要明白,我是父亲抵债抵给你的,我永远都不会爱上你。”新婚第二天,这女人对老公说:“我爸还欠咱们家钱呢, 你可别忘了。”
举这些例子真的不是要诋毁女性,而是想说明“生存智慧”是怎么回事。
想想看,蓝齐尔嫁给葛尔丹后,如果天天想着她的大清国和皇阿玛,她还能活下来吗?债主的女儿被嫁出去后,如果天天想着娘家人,把婆家的权益都输送给娘家,她还怎么生活?所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是很好的生存智慧。
什么叫文化?这就是文化。以我之愚见,文化就是生存智慧。
从生存智慧去理解我们的文化传承,或许就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五千年历史中,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背后深刻的生产力渊源,可以说这一切都围绕“生存”这个主题,无论是国家的生存还是个人的生存。
我们都知道,人类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的,是女性为尊的。后来才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进而发展到有文字记录的五千年的男权社会。这种演变肯定是一种进步,而这种进步肯定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西方国家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中国人民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生存必须品的普遍不匮乏至多就是近20年的事,我们不能因为20年的物质充沛,就否定和鄙视五千年物质匮乏状态下人们围绕“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生存智慧。何况即便是现在,也不是每个人的物质都不匮乏了。
那些父母或爷爷奶奶每个月有几千甚至上万元退休金的城市年轻人,肯定无法理解农村里那些每个月只有88元养老金的老人为什么会有重男轻女这种恶心的想法,恐怕也更加难以理解父母年老体弱,女儿却没有同等养老义务的奇怪现象。
如果你没有见过这些,也不理解这些,就站在普世价值的道德制高点上横加指责,那对不起,我要告诉你,你不是因为道德高尚,你只是站在社会食物链的中高端,满脑袋“何不食肉糜”的愚蠢想法,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已。
社会是个生态链,是环环相扣的,不看整个系统的运行,只截取其中一段,然后就大发议论,甚至义愤填膺,口口声声“民族的劣根性”,只能证明你很浅薄。
面对我们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谁有资格张口就说“民族的劣根性”?你了解我们这个民族艰难的过往吗?你看过贫群的底层现在的生存状态吗?
为什么会有高额彩礼?因为嫁出去的女儿不管父母的养老,彩礼就是女儿一次性付给父母的养老金。否则怎么解释女儿在父母养老方面的置之度外?
如果落后地区的农村,女儿们也能像儿子一样分担养老义务,再来谴责重男轻女,恐怕更公允一点儿。
这就是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