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因此,在如何爱众生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
而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同时,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也就是说,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爱家人,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就是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但是,这一切在都是有差别的,是为爱有差等。
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无论是谁,无论和自己是否有血缘关系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而不是以亲疏来区别爱的深浅,也就与儒家的有差等的爱完全背离。这也就是孟子所抨击的“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而这些分歧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同时,在我看来,无论这两家有着什么样的分歧,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两家所代表的阶级完全不同。儒家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统治阶级则需要明确的阶级分别,需要绝对的权威性,不可能一视同仁,因此,仁爱,只是建立在等级差异以及血缘亲疏基础上的差别之爱。
而墨家则是代表着平民阶级,对于森严的等级制度本就是不认可的,自然也就希望人与人之间可以平等,由此也就有了不分亲疏远近的兼爱。
但是,即使是站在两个不同的阶级上来阐述关于爱的问题,儒家和墨家却都在强调要学会去爱身边的人,无论是差等还是平等,都是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共建和谐。因此,可以说两家的思想还是具有共同之处的,都是希望和平,向往和谐社会的。儒家希望仁君能借助礼乐等级制度良好地治理国家,而墨家希望人们兼爱,平等以此达到和谐共处。追根究底,两家都是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社会,让人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