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问题在于人生的效率太低,生命的效率太低,一切要跟着大家的节奏走,比如英语中的各种语法,就可以大大地缩略,我认为英语完全可以这样学,就是抓住灵魂,一单词,二交流,做到听得懂会交流就行,单数复数的区分甚至也可以取消,从本质入手,语法什么的自然水到渠成,知道就行。
比如化学的元素周期表,语文的很多课文的背诵,就完全没有必要,学校是题海的场所,每天在题海中倒来倒去,从整个人生看来,这跟能力与学习的能力一点关系也没有,有的只是会玩逻辑游戏的高手战胜了这方面很弱的人。
一旦成为大家的节奏,则自己个个人学习兴趣全无,漫长的12年,精力太大限度的浪费在了无用功上,所有的理想都成为了一种空壳,成为了上了大学就可以了,那么上了大学后呢,发现理想更加空壳了,故而,学习一定要与生活,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要让语文里面渗透数学,数学里面渗透英语,英语里面渗透你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猜想编教材的人可能只懂专业,不懂教育,就好比让一个数学天才来教你数学,可是他的教授能力完全不行,另外顶尖的专业人才,他们有可能不屑于参与基础的编教材的工作。
教育一定要科学,比如物理加速度的概念,数学的函数的概念,大家弄懂就可以了(进一步说,弄懂这些其实在今后的人生中哪里有什么具体的好处与用途。),所有的教材应该往这个思路上动脑筋,就是让学生弄懂每一个物理概念,数学概念就可以了,少做题,因为看似做题可以衡量弄懂没有弄懂,其实还是不行,而且做题完全成了另一种炫技。)
12年太漫长了,不是说出了大学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也许毫无用处,而是在人生的早期,少年阶段应该早早在心中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偏向,时间可以浪费,但是精力不可以,你用12年的时间去考一个你考不上的大学,何不在小学五六年级,初中时代就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上个中专,职高,赢得人生的时间呢。
若是读书为了功利,为了生存,这就是与读书的本质第一个背道而驰了,然后读书是为了别人而读,不是为了自己,又是另一个背道而驰,再者,读书是别人来给自己灌输,而非自己想要学些什么,这是第三个背道而驰。
人生短暂,人生早期宝贵的12年如此漫长,一定要给自己开设一条未来的布局之线,对于学校的题海,可以完全睁只眼闭只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等你辛辛苦苦地背下来这个,背下来那个,到头来发现毫无用处时,当走进大学校园看见原来一群群的大学生只是题海的赢家,而那些真正的专业人才早就被题海淘汰掉时,大学生们有理想,但是却不知道有什么理想的情况下,你应该多想想自己与人生,毕竟,专业与学习的结合不难,用点心就是了,12年太漫长了,能省则省,早点把重头戏,学习的重头戏放在自己的身上吧,与其等到出了大学,发现自己还是继续一路跟着别人走,不如早点睁只眼闭只眼,放下文凭,赢得时间。
学习不要再装了(哇喔,看我看了这个文章现在自学了多厉害),多体会,怎么去学好它,专业,兴趣培养,未来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