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于鬼神论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似乎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墨家既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和祭祀祖先时要献大量祭牲的繁文缛节;而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信有鬼神。其实,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只是表面上的不一致。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是源于对鬼神的信仰,但儒家重视丧葬礼仪,却不是由于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去世的祖先,这可以说是儒家终是礼仪以及等级制度的体现。
而墨家的观点其实也并不矛盾,墨子认为,世上之所以混乱,源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也就是说,墨家之所以相信鬼神之说,也是为了教化人民去兼爱,因为鬼神会看到人们的一举一动,若是兼爱行善举,则会得到鬼神的奖赏,而若是作恶不去兼爱,则会受到惩罚。
这样看来,墨家与儒家的鬼神之说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核心学说作铺垫,也就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学说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为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起了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而丧葬制度是儒家和墨家的对立焦点。
儒家繁饰礼乐,儒家把礼乐看作是标志身份等级、教化世道人心的工具和手段,把礼乐看做是修身立命的根本,儒家主张制定礼仪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所倡导的贵贱之分的等级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儒家主张厚葬久丧,认为理念高中的丧葬和守孝活动能够起到慎终追远的目的,可以体现并维护等级制度。
而墨家从根本上就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也就福鼎礼乐,把儒家的繁文缛节看作是伤民劳财的奢靡之举。因此墨家认为厚葬费财,久丧耽误农事生产,所以主张所有人都用三寸厚的铜棺,这样除了能实现节俭的目的之外,也消除了丧葬中的等级制度。从这里可以更明显的看出,儒墨两家的根本阶级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家相对的立场,儒家想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权威,墨家想要消除等级人人平等,这也就使得这两家的各种理论与学说变得针锋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