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宜黄县,有个棠阴镇崖岭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态优美自然的山间小村。村子不大,但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古木参天苍翠挺拔,秀丽多姿生气勃勃,一片原始生态景象使人心醉。别看它地处偏僻,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还真的不少,其中较出名的有:玉泉古井、尚书殿、将军亭、倒栽杉等…… 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 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崇尚传统文化的张伯琮,在任职期间,常抽空四处走走,在体恤民情,嘘寒问暖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还拜访当地的名山大川、游览邑地名胜古迹,从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不断充实自己。因他写得一手好字,每到一处,很难推脱同仁、朋友们请他题字留名的盛情。
一生为官,足迹遍布江西、云南、福建、河南、陕西的他,在各处很有可能留下墨宝。至今人们能看到的只有:被誉为"马祖第一道场" 、"江西第一名山",即:唐肃宗敕寺名"石巩义泉禅院"、宋仁宗赐"石义泉古寺" 的庙宇石巩寺,在其寺前的山巩岩上,那苍劲有力的"石巩"二字。这每字宽丈余,刻在倒悬苍崖上,至今字迹依衡可辨,让游客久久仰视不舍离去;在四川峨嵋山摩崖石刻中,每个字径均有十尺的“佛都”二字,使观者赞叹不已。家族中保留的《五知荘训言》真迹,此乃阖族传承之宝,现已普印成册,激励子孙后人奋勇向前。
据宜黄县志记载:清代抚州郡守张伯琮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八月慕名悠游于棠阴镇崖岭(村)间,张郡守给古井更名的故事流传甚广,至今人们讲述起来仍津津有味。对于书法家张伯琮而言,给“玉芸”更名“玉泉”少不了题字,相关碑刻、字迹至今没见记载,有待宜黄政府当局进一步寻觅,待发现保存传世。下面将张伯琮的简历介绍一下,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张伯琮,有进一步的了解。
张伯琮 字璧九 号鹤湄 张三异长子。崇祯癸未(1643年)十二月初六生,雍正丁未(1727年)八月二十六日卒(摘自三修《张氏家谱》)。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自幼聪慧,23岁中举(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科四十三名)授中书舍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初补江西建昌同知,康熙二十年(1681年)改任云南临安同知。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起补江西抚州知府。
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史料上记载:“天子(康熙)方顾问诸大臣谓:‘尔等知榆林道张某'(指鹤湄公)?众对以未知。上沉片刻思良久,乃思谓所亲曰:‘斯人无内援,必非巧宦,遂特旨授河南按察使司。’后擢升巡抚。” 鹤湄公多次受到康熙的召见,并荣获嘉奖蟒袍的极大荣宠。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升任河南按察使,清廉严明。不久,就地转任布政使,后又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告老还乡后,教书育人著书立学。
棠阴镇崖岭村,在宜黄县的崖岭小组,而宜黄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建县于三国吴太平2年(公元257年),迄今有1755年历史,因县址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玉泉井和其它古迹就在宜黄县阴镇白竹村崖岭小组。
走进宜黄县棠阴镇白竹村崖岭村小组,就能看到一个历史悠久、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子里古木参天,名胜古迹有:玉泉古井、将军亭、倒栽杉等名胜至今仍然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览观赏。
崖岭村位于桃华山岭之上,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从棠阴去有8公里远,还有很长一段路必须陡步行走。走进崖岭村,沿着一条鹅卵石小路向后山而去,道旁有一口造型古朴的古井,名曰玉泉古井,古井上方立了一座牌楼式的纪念碑,碑文上记录的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该村重修玉泉井之盛况,据井旁所立的碑文记载:玉泉古井于宋末元初(公元1246年)由该村肇基祖廖春阳所凿,始名玉芸井,后清代抚州郡守张伯琮游此地,饮此井水,极力称颂,改其名玉泉井。井底沙砾琉亮,泉水清而味甘美。其井水一人饮而不外溢,众人用而不竭,饮其水而寿人。用碗盛其泉,观其水略凸其碗。目前,村民已用水管接水至每户人家厨房。
从古井沿鹅卵石路上攀援数百米,在村子的后山脊凹隘处,可见一古亭扼守其间,这就是将军亭。将军亭原名水井亭,据该村族谱记载,将军亭始建于清康熙丁酉年(公元1717年),亭内长4.2米,深5米,以全石构砌成巩瓮,其顶以山土填平,形成拱桥状。亭东门楣上有"紫气东来"四石刻字。立亭内,南可鸟瞰山下村庄貌,一片绿源。北面修竹层层,满目青翠,丛间炊烟袅袅,似云如雾,山风对流,清凉无比。清代雍正年间,该村出了一名将军,亭便由此改名。从将军亭左行数十步,就能看见倒栽杉树,树高5米,树围3米多,令人惊奇的是此树上粗下细,干直无节,顶部无数弯曲交错的桠枝,似根须朝天,多根桠枝斜插入泥中,俨如一株倒栽的杉树。倒栽杉的旁边,还有一座名曰"尚书殿"的残墙断垣,但青石门楼的"尚书殿"三字清晰可辨,从门楼进去,可看见两座石坊式的墓。
有关"倒栽杉"的传说,源于清康熙年间的一个传奇故事。当年该村住着一贫苦母子,儿子叫黄君遴。那年福建沿海倭寇屡犯,边关吃紧,国内大征兵,黄君遴被征去当了兵,在福建一兵营当伙夫。那年战事吃紧,部队开到前线,大将恐倭寇夜间偷袭,就在兵营周围埋下土炮。一天,天还不到五更,君遴因腹泻到营房外大解,也是阴差阳错,他方便的地方正好埋有土炮。君遴有吸烟的习惯,早烟筒的残烟不慎被他吹到了引线上,只听得引线咝咝作响,土炮便轰轰隆隆的爆炸起来。君遴回头望去,远处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倭寇的尸体。他乐极了,向领军报捷。领军大喜,连升他三级。从此君遴当了管带,他后来又连战连胜,官位频频高升,一直做到游击、参军。崖岭村里可怜的黄妈妈,不知儿子生死,更不晓得儿子升了官。朝朝暮暮,思念儿子,每日以泪洗面,忧虑之中,她挖来一棵杉树苗,砍了树叶,倒栽在崖岭将军亭之傍,祈祷儿子平安归来。几年后,倒栽的杉枝繁叶茂,儿子果然荣归故里。几百年来,这棵倒栽的杉树,已长成几人才可合抱的参天大树,但仍给人一种倒栽着的怪异感觉。
外加一句:随着国家新城市化政策的进展,这个原本有17户人家的村庄,近些年来,由于出外打工人员增多,村民们纷纷外迁。如今常年在村里居住的,只剩下廖宗福、廖公义两户人家。还有半户人家已在山下购买了房子,只是在农忙时节才来村里干活。
古镇
倒栽杉
将军亭
玉泉古井
注:本文图片取自网络,特作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