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70|评论: 10

[你评我议] 今年高考会考巴黎圣母院吗?隐藏了超多高考考点,快收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0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高考会考巴黎圣母院吗?隐藏了超多高考考点,快收藏!

即使这一生没去过巴黎的人,也都曾在中学课本上了解过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
这座塞纳河畔辉煌雄伟的教堂,始建于1160年,花了整整一百年时间,才在1260年完工,距今约760年历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时间4月16日,一场大火席卷了巴黎圣母院,火势蔓延速度很快,难以控制。在紧张围观的人群注视下,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顶被烧断,坍塌倒下。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巴黎的心脏没了,世界都在为巴黎圣母院哭泣。
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总会以某种方式消失,成为历史记录的一行文字,一张图片,只可惜后来的人们或许感受不到这场大火了,也感受不到背后的眼泪与失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失的就让他消失,因为已经错过,但这一次,关于巴黎圣母院的考点,请一定不要错过!
与巴黎圣母院相关的高考考点
这一艺术瑰宝都包含哪些高考考点?一起来看一下!
语文
评价事件的两个角度
角度一
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总会以某种方式消失,成为历史记录的一行文字,一张图片,只可惜后来的人们或许感受不到这场大火了,也感受不到背后的眼泪与失落。
历史的车轮滚滚,你我都身处其中,去见证,去遗憾,去失落,这些都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情绪,愿我们都能在有生之年不会错过那些自己喜欢追求的事物。
巴黎圣母院的火难救,跟它的年纪结构和材质都有关,“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么?”但是命运就是这样。世界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永垂不朽。
白居易已经说得很好了:大都好物不坚固,彩云易散琉璃脆。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角度二
微博和朋友圈,发现有不少网友对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不以为然,甚至有人高喊“活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他们认为那是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没错,正是英法联军,不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应”。
“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蛮,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
两者的相同之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
因为某些历史情结将仇恨发泄在无辜上是狭隘的,更是可怜和可悲的。今天的我们应该记住耻辱,但应放下仇恨,以和合世界、天下一家的胸怀感同身受,让人类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央视网)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著阅读
法国巴黎圣母院因它的哥特式建筑而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更因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而闻名于世。而雨果本人病逝后也因他的思想和精神被安放在被法国人称为“法国灵魂”的先贤祠。
(一)雨果简介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幼年曾随在拿破仑军队当将军的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二 )雨果和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2、1827年,雨果发表历史剧《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提出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1830年,雨果的浪漫剧《欧那尼》上演,拥护古典主义和支持浪漫主义的两派观众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史称“欧那尼事件”,这就是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雨果以他的剧本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用理性压制感情、只歌颂王公贵族的清规戒律,提出了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进行对照的审美原则,使爱情压倒了理性,最终推翻了古典主义的统治地位,27岁的雨果也因此成了浪漫主义的领袖。
雨果创作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他的作品配合了现实的政治斗争。他早期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个典型的例子。后期的作品与现实的结合更加紧密。拿破仑三世复辟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9年,期间写出《小拿破仑》等珍贵檄文,以及《惩罚集》、《凶年集》等气势恢弘、感情奔放的动人诗篇,吹响了反对专制统治、歌颂光明和进步的斗争号角,从而成为法兰西不朽的民族诗人。历时16年完成的巨著《悲惨世界》则更好地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通过对穷人苦难的真实描绘,对社会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宣扬了仁慈博爱可以杜绝罪恶和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
写作同时,雨果也把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付诸行动。他发表抗议信愤怒谴责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巴黎公社失败后,呼吁赦免公社战士,开放自己的住所供社员避难。人道主义是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埃斯梅拉达着了迷,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埃斯梅拉达的善良而感动,在别人都在辱骂,诅咒卡西莫多的时候,她居然有勇气去救一个曾经抢过她的人。她虽然贫穷,但有着一颗许多富人没有的善良而高尚的灵魂。
卡西莫多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试回答:
(1)中心事件是什么?
答案:卡西莫多受刑
(2)受刑分几个阶段?
答案:受刑前、受笞刑、示众
(3)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哪些场面?
答案:施刑者行刑、群众侮辱折磨、、爱斯梅拉达喂水喝
(4)场景法叙事是《巴黎》的写作手法之一,选文中哪个场景最令人感动?
答案:喂水喝
(5)为什么喂水给仇人喝?副主教为什么弃之不顾?
答案:善良,人性的美丽 自私,阴险,道貌岸然
(6)1-5段写了些什么?作用?(主要人物出场前一般写些什么?)
答案:刑台构造、使用方法、骑马的军警、观众等候观赏行刑习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世纪的社会风俗画,为小说提供了社会环境。
(7)读一读57段至67段,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动人的一刻,同时,思考一下,卡西莫多受刑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都没有流泪,为什么在喝到爱水后流下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泪?
(提示:这水肯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水,那是什么境况下的水呢?这水中包含着些什么呢?)
答案:伽西莫多在受刑时受尽其他群众的侮辱折磨,连他此生最重要、最爱戴、最崇敬的、唯一的亲人都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弃他不顾,连喊三次给水喝却招来更多的侮辱折磨。失望至极,爱斯梅拉达出现后,他本以为爱斯梅拉达是来报复的,没想到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不计前嫌,对善良姑娘的感激、对自己的自责,这人性的自然流露,令他掉下了也许生平第一颗眼泪。
(8)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样一对比,人性的美丑显露无遗。通过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特色,节选部分中就有多重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思考 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伽西莫多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德行 外在丑陋,但内心善良,受刑时有超人的顽强和忍耐,可是送水时却流出感激之泪。
2、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外在和内在
3、爱斯梅拉达与围观群众 卡西莫多受刑时
4、爱斯梅拉达和副主教 卡西莫多受刑时 副主教道貌岸然,内心自私阴险,
5、 围观群众前后态度
(9)围观群众前后态度怎么理解?
答案:从第1、2、5、6、16、段、第29至39等段中人们的表现,第27、28段的作者议论中,我们可看出雨果认为中世纪的群众是无聊庸俗的,还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没有怜悯心,没有正确是非美丑的判断标准。
雨果并不认为广大的群众就一定代表着善和正义。雨果虽然对下层的人民充满同情,但同时又认为他们缺乏教养和理性,认识不到自己做的事情的性质。群众欺辱邪恶制度的牺牲品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成为邪恶的帮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其实与刑台上的可怜人是一样的,他们被灌输的道德是统治者的道德,缺乏自己的道德自觉性。
(联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祝福》散文《藤野先生》中的群众,即看客比较一下,体会其相似性)
群众最后的拍手叫好,看起来群众前后态度十分矛盾,且变化较突然,但这样的描写还是合理的。一方面,群众嘲笑、辱骂伽西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表现“中世纪人们”道德无知愚昧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群众完全丧失了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群众朴素情感的反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许是作者对美、对善、对进步的信仰,歌颂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这可以从文末一些议论中看出。
(10)伽西莫多为何是第一次流泪?
答案:可根据43段内容,伽西莫多是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人,但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感化了他,使他的人性复苏了,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成了一个懂爱的人。这也许就是雨果的美好愿望,别忘了,人道主义贯穿雨果一生的创作和活动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6段的“深深悲哀的微笑”怎么理解?
答案:伽西莫多看见副主教以为他“所崇敬的救世主降临了”,但副主教却只当没看见急忙转身走了,伽西莫多感到深深的失望,所以先前的微笑只停留了一会,而且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英语
首先,巴黎圣母院应该翻译为:Notre Dame,而非tower of Paris。
那么该如何介绍呢。来看范文:
Notre Dame de Paris in France famous Notre Dame de Paris located in the Seine in central Paris Xidai the island, Built in 1163, the Archbishop of Paris, decided to build Desuli Morris, the whole church in 1345 was completely built and lasted 180 years. Notre Dame de Paris is typical of a Gothic church, the reason is world renowned, mainly because it is a Europe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landmark sign. Notre Dame is the Claddings unique style, well-structured, looked very solemn and majestic. It was pilasters vertical separation of three large; 3 decorative horizontal band again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which lowermost of three concave openings. Door top of the so-called "King's Gallery" on behalf of Israel and the Jewish history of 28 King sculpture. 1793, the Paris Revolution to the people mistaking them to hate the French King's image and destroyed them. But later, the statue was again put back and recover. "Corridor" for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above, the two sides of the huge stone window frames were, in the middle of a big circle-shaped rosette window diameter of about 10 meters, was built in 1220 -1225 year. Central Shengying where the Virgin Mary, with angels up on both sides of the statue, on both sides of the legislation is Adam and Eve's statue. Internal church is extremely simple, almost no decorations. Hall can accommodate 9,000 people, of whom 1,500 can sit on the podium. The Chamber also famous Grand Organ, a total of 6,000 Genyin, knew her reputation. particularly suited to playing hymnals and stirring music. Had many major in a ceremony held here, for example, took the 1945 vic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Hymn, Also in 1970, French President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s funeral, and so on. Notre Dame de Paris is a stone building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 known as a great rock by the composition of symphony. Although it is a religious building, but it sparking the French people's wisdom,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yearning.
中文译文: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
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演奏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华丽乐章。中国故宫、美国白宫、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莫斯科红场,阿拉伯社会的清真寺等,分别展示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形形色色、具在鲜明标志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明,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答案】
2.尊重文化多样性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地理
1.2019年4月5日,中法经贸关系研讨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中法智库学者和经贸领域专家就中法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拉法兰在致辞中指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法中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法方对此极为期待。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塞纳河的航运价值较高,结合该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其原因.
(2)分析气候条件对巴黎大气环境质量的有利影响.
解析:(1)从自然因素分析,塞纳河流程较长,通航里程长.根据图例,该河通过运河与其他河流沟通,交通通达性好,河运便利.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季温和,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全年通航.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水量丰富,流量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利于航运.从人为因素分析,河流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运输量大,航运价值大.
(2)巴黎常年盛行西风,污染物容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污染物沉降.所以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答案:
(1)自然原因:河流较长,通航里程长;通过运河与其他河流沟通,交通通达性好(河运便利);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季温和(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全年通航;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水量丰富,流量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或流速较小),利于航运.
人为原因: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运输)量大,航运价值大.
(2)巴黎常年盛行西风,污染物容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污染物沉降.
2.左图为“巴黎圣母院景观图”,右图为“北京故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资源B.气候特征C.地域文化D.地形特点
(2)北京故宫附近没有形成北京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B.历史因素C.行政因素D.环境因素
答案
3.据了解,去法国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等地旅游,一般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门票,这说明了
A、市场距离远,旅游经济价值不高
B、旅游地交通通达性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
C、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重视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态群落的关心与尊重
答案:D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这些旅游地有较高的旅游经济价值,交通通达性也较好,C与题意无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
一、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成熟标志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德国哥特式建筑起步较晚,其中最为壮观的乃是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德国哥特式教堂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高塔建筑产生出强烈的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叹为观止。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相关考题:
“建筑是石头的历史”,打开它,便能读到一段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也可以见证英雄人物的命运沉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93年,佛罗伦萨行会起义,把贵族完全摈斥在政权之外。为了纪念这场平民斗争的胜利,市政当局委托迪坎比奥设计主教堂,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委托书上写着:“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您要把它塑造得无愧于这颗结合了万众一心的公民精神而显得极其伟大的心灵。”到15世纪,另一名伟大建筑师为这座教堂增添了一个宏伟的大圆顶,犹如一把覆盖整个城市的大伞,直插云霄,使大教堂成为佛罗伦萨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据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整理
材料二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动都曾在这里举行。1804年12月,拿破仑在这里加冕称帝。此前拿破仑曾是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却是民主与专制思想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拿破仑进一步向独裁专制转化。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不但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而且不断改变和破坏他早期建立的体制来放纵他个人独断。有学者指出:“拿破仑的帝国宫廷变成旧制度时期的宫廷体制。”
——摘自郑佑新《拿破仑与华盛顿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等
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
(1)请写出“另一名伟大建筑师”的名字。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建造该教堂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拿破仑对待“共和”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举出史实说明拿破仑“独裁专制、个人独断”。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布鲁内列斯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纪念平民胜利、体现公民精神。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从崇拜共和到走向专制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第三小问,列举拿破仑独裁专制的方面的史实。
答案:(1)布鲁内列斯奇。纪念平民斗争的胜利:体现公民精神、彰显人类的勤勉与力量。
(2)变化:从崇拜共和思想到丧失共和思想。原因: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督政府的软弱;大资产阶级要求独裁统治以维护革命成果;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使个人权力欲望不断膨胀。(答出三点即给满分)史实:称帝;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或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答出两点即可)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