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故事
本文由公众号[成都Go]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红星路二段的东面,成都市第十七中学初中部的后面,有一条街叫爵版街。
光看这个名字,里面有个“爵位”的“爵”字,感觉应该是一条能够上得了台面的街道才对,然而它的画风却是这样↓↓↓
渣渣瓦瓦得不行,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偏
其实呢,它紧挨着繁华的春熙路商圈、IFS国际金融中心,以及王府井百货,与它们不到1个(地铁)站的距离。
如上图所示的那样,老成都们都习惯喊它为“脚板街”。
估计有不少的四川人都应该明白,因为这个爵位的“爵”和脚板的“脚”是一个读音。当然,也有一些四川人,你们不用诧异,之所以你会念“JUE位”,可能是因为你们受到了普通话影响,自己也不知道它以前还有这样一个读音。
话说在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路过这里,为了救助贫苦百姓,惩治不法贪官,他脱下了草Hái,往地上那么一丢,就在青石板街的路面上陷进去了三寸深的脚板印,这个阵丈哪个遭得住,吓得贪官一个二个屁滚尿流,夹起尾巴梭都梭不赢。从此以后,这里就被叫作了脚板街。
李连杰版《太极张三丰》剧照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美丽传说,并不是历史的真实,“爵位”“爵版街”才是它正儿八经的本名。而且这个“爵版”,有着浓浓的历史底蕴。
先来说一个成语——“遍谈百刺”。
说是在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夏侯渊有个儿子,是个神童,叫夏侯荣。日诵千言,过目即识,并且久能不忘。滴滴儿大的时候喃,他就能写诗了。皇帝曹丕听说后就召见他,那个时候夏侯荣还不到10岁,当时的宾客有上百人,人们身上各Piē起一个木制的刺牌(类似现在的名片牌牌),上书官爵姓名。夏侯荣挨个看了之后,随机与他们进行交谈,竟然没有认错一个人。惊呆了在场的所有小伙伴!
这里的刺牌,简称就是“刺”,也被叫作“爵版”。成都的“爵版街”就和这个“爵版”有关。
据载,这种“爵版”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尤以魏晋为盛。那个时候的达官贵人们,简直是“人各一刺”。有故事说,汉末一个叫郭泰的人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所仰慕。他游走洛阳的时候,路人都争相投“刺”,常常“载刺盈车”。
南朝的夏侯叔,以孝闻乡里,人们也争与相交,家中经常是“积刺盈案”,一屋是“刺”。有趣的是,还有以投刺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写刺,天亮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像不像是古代版的微信附近的人,见人就要甩“刺”打“野”招呼!
清代时期,掌管全省最高行政事务的机构——布政司署就在今天爵版街的附近,刚好,主办省内各级官员任免升迁的具体文书事务机构——照磨厅也与它相邻,经常有各种大官小官来这里办理政事,需要用到刺牌,也就是爵版。而爵版喃,多是在木头板板上刻字,也算是个技术活,这条街上就开起了几家专门刻制爵版的铺子,慢慢的,人们就把这条街叫作了爵版街。
——P S——
我们都知道,日本里的中文,就是引自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当今的日文里面,他们仍然用的「名刺」表示「名片」。
话说,中国古代的名片最初并不叫“爵版”,也不叫“刺”,在他们之前,叫作“名帖”。名贴之前呢,叫作“谒”。人们常说的“谒见”一词,可能就是源自于此。所谓的“谒”,就是拜访者把自己的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
古代的“名片”
后来,“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再只是从身份低的人,向身份高的人投递。“谒”又被改称为“刺”,平级交换成为常态。随着纸张被发明出来,“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清代官员之间用的木质爵版,一来是显示身份,二来是便于随身携带,毕竟那个时候的衣服并不像现在的衣服有这么多荷包,所谓的随身携带当然就是挂在身上。他们会用到爵版,但并不会像现在满大街的销售经理一样,见人就递名片,自然也不会一天到晚带着一大堆沉甸甸的爵版在身上,多在一些公务场合使用。
--END--
文章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