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记(219)】2019年5月5日,星期日,雨
2019年劳动节长假,在一个10℃的清晨,天空飘着细雨。我的老家李家坡角儿头,一片祥和、静谧。
虽然已经是初夏,故乡的早晚还是需要烤火取暖。都8点钟了,给我家盖房子的工人还是没有来,可能他们又要庆祝一番雨天里难得的清闲。我可不希望这样,从正月初七动工至今,回老家成了我周末的全部。但是,因为交通不便,材料常常运不进来,加之农村的施工队效率不高……这个猪年大吉的岁月,我得在风雨和泥泞中展开漫长的等待。从春暖花开,到硕果累累,该是辛勤经营的过程。
大松树上的布谷鸟们在欢快地演奏,催熟了油菜、麦子。黛青色的大山上空乌云密布,配合着天气预报的准确无误,细雨霏霏。父亲每天晚饭后就睡觉了,清晨起来的更非常早。五点左右,他就摸索着起床了,怕影响我休息,也不开灯。开始烧开水、喂猪、放鸡,然后围绕着盖房子的事忙碌。母亲身体一直欠佳,但是也比我早起来。她总是先生火,烤上一阵子,把药喝了,再去做饭。
农村建房是人生大事。自从我有记忆以来,老家的房子已经修建过三次了。我的曾祖父两夫妇都是仁慈温和的人,他们继承了前辈的四间瓦房和一间茅屋。分给我爷爷一半,他们自己住一间。把隔壁堂屋的墙打了个洞,可以方便进出,在堂屋里面打灶煮饭,直到终老。我的印象里曾祖父一直都是穿着长衫的,把我裹在他撩起的衣服长襟里,从那个低矮的门洞里面进出。他个子很高,经常被碰了头额,逗得我直乐。
我父母结婚后,得到一间半住房,只能把那半间猪圈再一分为二,其中之一用来做厨房。我们居住的偏房是曾祖父修建的,地基受限,用的长条石一半压在墙下面,另一半悬空在堡坎边上,作为屋檐下的过道。堡坎下生长着一排苍天古柏,围绕着我们家房前屋后,大约有几十根之多,这是祖上留给后人的重要财富。直到我小妹读大学的时候,父母年事已高,他们征求我的同意后变卖了这些大树,供我小妹上大学。小时候,我们几姊妹经常就在这里玩过家家、捉迷藏、掏地牯牛、分享美食,遥望山那边……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到了古老的角儿头,让我的老家日新月异。同年,在曾祖父的同意下,拆除了东南角的茅房,在乱石坡上平整、延伸出一间房子的地基。父母用80元购买了集体的一间养猪场,用拆后的木材和瓦修建了一间新房子。当时,我已经上学了,搬进新家的喜悦至今都记忆犹新。
5年后,包产到户的好政策让勤劳的父母稍有积蓄,在已有住房旁边向东边再扩建了一间,我们终于住在有窗户的卧室里了。随后,又在这两次修建的房子后面接了二檐,把靠近二檐的一块菜地用三合泥硬化了做晒坝。在厨房门口打了一口水井。慢慢地,我们家的餐桌上有肉吃了。家里也打制了衣柜、写字台、圆桌、凳子等新的家具,还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半头耕牛。
到这个时候,我们家的房子围成了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只有东边的一侧悬空,没有建房。对于我们家来说,全家8口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当时当地算得上殷实的家庭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