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重大添改,特此再发请教!
天府雄州大东灌 难能可贵第一人
(永乾 晨曦 )
福贯天府半壁河山,誉满神州东西南北的简阳东灌水利伟业,从它的酝酿勘测,论证规划,到开工建设,艰苦奋战,再到管理整治和配套完善,形色塑美,直至人文发掘,精神传承,英灵祭奠等等,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非凡历程中,涌现了不少在台前幕后,无私无畏,可歌可泣,舍生忘死,呕心沥血,献计献策,矢志不渝,敢想敢干,开创为先的英雄义士与优秀人物。有道是:“旷世涅槃第一人,千秋伟业见精神。壮举不过一两件,情怀感动千万民"。
仅凭记忆,在东灌难以计数的"第一人"中,先行列出的有:
一、1966年9月贾家区(当时叫前卫区)五指公社水利员黎成富,在县水电局召开的业务会议上第一次发言提出;“我工作的五指公社就在龙泉山上,睁眼就能看到,从都江堰引到的东风渠的水,早已自流灌溉到了面前的山脚下。为什么不可以用打洞穿山的办法引到川中,首先解决简阳十年九旱的大灾大难问题?”一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却致石破天惊,终于炸开了简阳百万人民”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的旷古思路。
二、1969年7月3日,内江军分区司令员,地区革委主任陈崇礼,签字批准:简阳县革委关于在七个勘测方案中,选定于双流县小堰口开凿隧洞的报告。此为当时简阳直接领导之第一人,首先支持龙泉山水利工程。
三,同年8月10日,以文革前的县农林政治部主任(东灌主体工程完成后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杨昌尧为首的第一批东灌指挥部干部,共八人领先。向贾家区革委借了20元开办费,再借用贾家中学的空教室作办公地点,便开启了东灌千头万绪紧张繁重的前期建设工作。
四,9月29日四川省革委主任,成都军区政委张国华路经简阳,在听取东灌工程回报会上,当场表态对龙泉山水利工程坚决支持。并即刻答应,请铁二局派人支援。他是对东灌工程最先表示大力支持的最高领导之第一人。
五,1970年2月穿山隧洞工程破土动工。在开凿第一口斜井中,贾家三岔区民工共同组建的老二营,太平连炮工班长杨代兴,因顾及战友安全,只身排除哑炮,不幸当场牺牲。以致成为东灌工程119名献身者中第一个”为民造福,义舍自我“的农民英雄。
六,1972年初,东灌主体工程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国家水利部钱正英部长来东灌视察,并现场办公,帮助诊断工程隐患,解决工程难题。她是中央机关专家型最高领导亲临东灌现场之第一人。在她的影响带动和感召下,各省市参观学习团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连不断来到东灌。大大鞭策促进了工程进展。
七,从首期隧洞主体工程开工,到湖渠配套工程结束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担任工程党委主要负责人,并长年战斗在工程现场,乃至为了坚守岗位,多次把全家人都带上工地过春节,当数第一的是,工程建成后,升任县委书记的陈元忠同志。
八,自受命危难,上山担任工程指挥长的第一天,就率先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农民的羊圈里办公睡觉,指挥千军万马,万难不辞,无往不胜,成就不朽伟业。让简阳人民有口皆碑,被大家誉为首屈一指的当代李冰式人物。他就是,后来担任简阳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的陈启林同志。
九、原简阳县委副书记陶文忠,从家乡公社调县委不久,就到三岔水库工程,负责担当了启动开局的艰巨任务,从纷繁复杂,争端常起,剑拔弩张的千家万户人居搬迁,到矛盾重重,乱象横生的东灌水利管理开创。他披肝沥胆反遭挨骂受辱。甚至大粪泼身,他也忍辱负重。人称“天府明珠”的三岔湖,他付出了第一分代价。调离简阳东灌之处长岗位,去到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后,也是仍在为简阳乃至整个四川水利勤恳服务,直至告老退休。
十、原简阳县农工部干部钟自强,财贸部干部唐书炘,第一批率先去到东灌,并在担任指挥部政工组长期间。具体负责组建管理指导整个东灌工程的政治思想,舆论宣传工作。作为相对于工程建设的另一条不可或缺战线。在他们常常身先士卒,带头示范,亲手创建的《工地战报》,“工地广播站”和‘指挥部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这三支宣传队伍的艰苦努力之下,把遍布百里,山山岭岭的工程工地的思想舆论宣传工作做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使千千万万的水利战士,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和舍生忘死奉献精神。同时,也让简阳雄州百万大众,和全川军民的伟业创举,在时时刻刻鼓舞着浩浩荡荡水利大军的同时,也不断得到了闻之震撼的全国上下,各级各地各界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援助。所以,不少人至今感叹,简阳东灌工程的辉煌胜利,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优良传统的成功典范。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的成功典范。
十一、原简阳川剧团编剧,简阳政协秘书长张存智。常以陪同领导视察工作和文艺创作者体验生活的名义,最早最多地去到东灌现场采风,收集整理图文摄影资料。他在三岔湖工地主办的《龙泉文艺》期刊,就产生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还培养了一批能写会干的青年东灌传人。工程结束后,他所主编的《功在千秋》简阳文史东灌专辑,和他参与创作表演的川剧《气贯长虹》,以及由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的周中夫、胡少章等人,奉命组织创作的《龙泉战歌》歌舞剧与影视纪录片等等,都是东灌之人文瑰宝。都以丰富多采的史料与文艺形式,为再现东灌精神风貌获取了首功。
十二、东灌管理处干部周光明,是文革后期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因待分配,而来东灌工程接受所谓“再教育”特殊群体。他是六十三个大学生中唯一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东灌工程建设管理的代表性人才。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一专多能,吃苦耐劳,叫撒干啥,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有难,哪里上。架电线,购器材,修放广播,攀爬电杆---随要随到,从不懈怠。乃至工地同事战友的衣裤用品,他都能帮助补补修修。人称“无所不能的大学生”。工程结束后,他在担任管理处副处长期间,常为繁重的外勤采购和工程维护的资金来源,奔忙操劳,成就不凡;以致车祸遇难,险些丧命,也在所不辞。在一次向省水利厅领导汇报东灌湖库白蚁危害情况时,厅长一时难以置信。说是"优质工程怎么能长白蚁?‘’。他忧心如焚,不顾身体伤病,亲自带上录像机,再一次赶去湖库堤坝现场,苦苦等候白蚁现身,当终于等到白蚁出洞时,他赶快打开录相机。殊不知,还不到录像机可以呈相之间,白蚁又一路转身往洞中回爬了。虽然,仅仅只拍到了最后快要进洞的三只白蚁,但当他第二次带着录像去见厅长时,终于使这位厅长听信了他关于“只要能生思茅草的地方,优质工程也会长白蚁”的真知灼见。在赞赏他的负责精神的同时,厅长毫不犹豫地为东灌几大湖库,批下了维修款项。由此,在东灌管理处和简阳上下,还留传下了 ”三只白蚁换巨款,湖库从此免灾患。"的传奇佳话。
十三,为使东灌工程这一千秋伟业之丰富人文宝藏和不朽时代精神得以永远传承,发扬光大。东灌管理处干部刘维章,不愧史志编撰第一人。由他主编,并由国家水利部领导敬正书提写书名,四川水利厅厅长冷刚作序的《龙泉山灌区志》全面、系统、完整、翔实,很有存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十四,龙泉山灌区,山岔水库管理处干部邓启宽,业余专攻书法,并以此特长,独辟蹊径,第一个坚持用翰墨技艺,抒发东灌情怀,撰写东灌美文华章,为东灌工程增光添彩,著史留香之杰出人才。
十五,东灌原工程六营教导员彭良浩,带领全营干战,争分夺秒,舍生忘死,以零误差,提前打通引水隧洞进口首段,第一个第一时间,向四川省委领导和简阳全县人民报喜报捷。为开辟十三里地下长河首当其冲,攻坚示范,向世人宣告,不用再度怀疑,通水隧洞,完全打得通,斗得拢。他于2014年又随老东灌领导,就地重游,壮怀诗文,讴歌千古水利伟业。是唯一个,亲笔撰写出《重上龙泉山》的回忆专卷。堪称名副其实,文武双全的东灌工程首屈一指的功勋儒将。
十六,自2006年初开始,原东灌工程指挥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首任队长冷林熙,先后在省内外各大网站发表系列文章,建议在龙泉山东麓兴建东灌水利纪念馆。2015年春,又写长篇论文,呼吁在最有条件的简阳地区,建立包括水利纪念馆在内的“天府雄州人文博物聚落”。同时,他又首先提出并发表多篇诗词歌赋论文,反复提出,必须以“三湖一山”的提法,相对完整地表述东灌工程的新命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两湖一山”口号,混淆主体与配套,母项与子项,先与后,主与次,精神人文传承发掘与金钱游乐至上取向的界限;改变了因长期不提主体工程,引发为此而献身和伤残者的亲人强烈不满,咒骂继任领导“忘恩负义”的现象。
十七,如何判定东灌工程在全国水利事业中的历史地位。怎样才能催使因为“金钱至上”观念,而让几近销声匿迹的东灌精神得以回归。简阳青年知名诗词散文家,“东灌二代”传人巫昌友,第一个以“南方红旗渠”比喻东灌工程。由此,启发后来的东灌之友会员,写出《不该忘却的南方红旗渠》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警世建言文章。
十八,东灌二代传人,简阳作协小说组负责人王炳荣。第一个发掘,并生动写照了东灌翠屏湖山的睡佛形象,即传说中的东灌万千知青代表,美女宣传员肖俊华,为工程而结劳成疾,死而幻化,添彩仙湖的美文美图。给紧连十三里地下人工长河的翠屏湖山增加了一大亮点。让神话般的东灌工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十九、简阳作协会员,东灌管理处建筑技师朱亮兴,在先后长期参加东灌湖库建设后,回乡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在当地“斗龙毛渠”工程中,首创時新办法,带头凿山开洞,造福家家户户。四十年后,“东灌精神”冷落淡化之時。他又率先参与撰写东灌回忆文章,组织东灌联谊会,并主动承担了大量活动经费,为东灌精神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显著贡献。
二十,简阳原档案局长,曾为东灌工程第七营的政宣员施建新,在参与朱亮兴、赵克伦、黄承、毛文正等东灌传人组织的乡友聚会后,突发奇想。首先提议建立“东灌之友联谊会”。在“麻辣社区简阳论坛”设立“东灌之友”专栏。很快将抢救发掘东灌人文的活动推向高潮。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便涌现了数以百万字计的反映东灌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诗词歌赋,小说文章,纪实故事,等等。
二十一、东灌之友会员,出生东灌主体工程主战场旁边的苏文杰老师。从工程开工,耳闻目睹,深受感动开始,就动笔开写如火如荼的东灌工程。直到他退休赋闲,卸任了繁重的领导职务后,又重新提笔续写。终于写出一部20十多万字的旷世长诗。《龙泉颂歌》。被誉为奉写东灌文献最早最多,最是歌颂普通劳动人民,让千秋伟业和百余个平民英雄耀然纸上,永垂青史的叙事长诗第一人。
二十二、原贾家民中校长,著名辞赋家,赵克伦老师,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走资派”,下放农村,学当裁缝。东灌开工后,他去到工地,专为民工缝补做衣。落实政策,恢复教业退休后,他撰写了许多赞颂东灌的辞赋文章。近年来,他随子孙旅居“京加美”回乡途中,又专门绕道去到红旗渠纪念馆采访。带回了该馆建设展览的翔实资料,为东灌之友首倡修建天府雄州纪念馆,提供了极好依据。
二十三、简阳中学原副校长陈永乾,。为早日兴建东灌纪念馆而呕心沥血,矢志不移之第一人。他与东灌工程老领导老前辈郑嘉龄、钟守伦都毅然不顾酷暑严寒的困苦。怀揣90高龄的颤颤忧心,四处奔忙,寻求资料,提供方案,建言领导。堪称简阳百万人民最具东灌情怀的“三贤三老”。
中国华晟辞乡赋市工作室
中华人文名家蜀都联谊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