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果案,舆论的误读恰是民意的点射
孙小果有多“热”?对他恶贯满盈后又“死里逃生”、“亡者归来”、“呼风唤雨”的“传奇人生”,人民群众是多么迫切想知道真相,舆论又是多么期待法律的正义之剑早日出鞘?
这一点,可以从昨天涌现在网络上对一则新闻的大面积误读误报中获得某种“扭曲”的反映。
5月27日,媒体出现这样一则报道:记者获悉,近日,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将孙某某等9人恶势力犯罪集团涉嫌诈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一案移送昆明市盘龙区检察院审查逮捕,该案系中央督导组交办案件,经该院审查后,批准逮捕8人,不批准逮捕1人……
报道很短,表述也很清晰,没啥疑点。但问题就出在,偏偏这则通报中竟然“离谱”巧合地集齐了这么几个要素:“昆明”,“孙某某”,“恶势力”,还有“中央督导组”……
好嘛!这一连串的信息串联起来,人民群众很自然就来了个“完形填空”,把“孙某某”自作主张变成了“孙小果”。有多个媒体在转载这则新闻时,还生怕读者不明底细,自觉加上一段“解说”,言之凿凿地断定孙某某就是孙小果。
误读的媒体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当事检察院不得不站出来尴尬喊话:你们搞错了,此孙某某非孙小果啦!“呃……”
其实难怪媒体误读。上述几个信息实在太高度重合了。谁能料到还有第二种可能?
我觉得,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误读。误读固然反映了一些媒体的不严谨,但这次的误读很有“内涵”。因为,如此大面积的误读,恰恰反映了孙小果一案发酵至今,舆论已经高度敏感,形成了对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强烈期待和预判心理。误读,恰恰是对正义早日实现的信心折射。可以说,多数人已经坚信,这一次,这只“孙猴子”一定再也逃不脱法律的“五指山”了!
正是在这一强烈预期的支撑下,才会出现上述一有风吹草动、纷纷对号入座的一幕。因为,人类对符合自己认知和判断,符合自己心理期待的结果,天然具有一种选择性的倾向——说到底,这种误读,恰是民意对正义期待的强烈呐喊。
孙小果者,谁也?此案太复杂,别的不多说,此人被判死刑后(注意,是死刑,而非死缓),不仅没有被执行死刑,反而离奇地“亡者归来”,重新成为昆明夜场呼风唤雨的“大佬”。仅从这一点看,其背后的邪恶能量就足以惊掉人下巴。
直至前几天,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专门听取了孙小果案件情况汇报。5月24日上午,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向云南反馈督导情况,特意点到孙小果案,要求办成铁案,并将适时回头看。如此,孙小果一案才重新回到舆论的聚光灯下。人们这才知道,此人从未“驾鹤西去”,这么多年来一直潇洒人间。
但是,时代已变。今天的中国,还会有哪种能量能包庇、敢包庇如此“离经叛道”的案件继续石沉大海?相信正义的一天迟早会到来。有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的督办,有云南省委鲜明的表态,又有中央强力部署扫黑除恶行动。在这样的时代,不要说黑恶势力,连背后的保护伞都是此次行动打击的重中之重。如此格局之下,孙小果岂能再次逃之夭夭?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王玉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