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导游在车上向我们宣传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时,有点让大家为延安的建设献爱心的意思。因为,延安的红色旅游都是免费的,只有这部舞台剧要收费。我也是抱着为老区建设献爱心而毫不犹豫地登记购票的。
可是,当我看这部剧时(我将开始写的看完改为看,是说从头到尾),却禁不住热泪满眶,心潮澎湃,它让人的心灵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真正物有所值。
《延安保育院》是一部表现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创办的诸如延安保小、延安第一保育院、延安第二保育院和延安抗小等十几所收留、教育、培养革命烈士的遗孤的故事。尽管那时生活十分艰苦,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格外关心,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学习好,玩耍好”,以此勉励保育院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照顾和培养好这些祖国的花朵。
全剧连同序幕共分五幕,时长65分钟。每幕环环紧扣,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很快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序幕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入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战斗中,英雄的母亲保护着襁褓中的婴儿壮烈地走完了自己的征程,希望的种子在爱的呵护与召唤中奔向了革命的圣地延安。
第一幕“回家”,讲述的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历经艰辛,将烈士的遗孤送到后方的“家”——延安保育院。保育院就如同点点繁星,为这些弱小的生命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第二幕“成长”,边区大生产,荒山变良田。“好好学习,好好玩耍”,在党中央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丢手绢、滚铁环、学防线、跳圈舞、趴战壕……。
第三幕“转移”,战事告急,上级指示保育院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转移。为了带走烈士的遗孤,保育院院长忍痛将自己的女儿小红霞留给了老乡。浩浩荡荡的部队身影,将马背上的摇篮图重现在人们眼前。途中,一场声势浩大的跳神驱鬼仪式正在进行,那缭绕撞心的腔韵、夸张的舞姿搅动着这片愚昧的土地。院长要医护人员用保育院唯一的一支针药救好了百姓的孩子。乡亲们欢呼雀跃,敲响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黄土高坡弥漫在一片沸腾的海洋中。
第四幕“东渡”,主要展示了保育院全体师生东渡黄河时的悲壮场面。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战士们和保育院的阿姨们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激流中为孩子们护航,用身躯抵挡住了肆虐的炮火,用大爱支撑住了生命的小船。渡河中,院长为救落水的孩子宏远永远地消失在汹涌的河水中。宏远面对着滚滚的河水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心中渴望已久的妈妈。
尾声
汹涌澎湃的黄河瀑布,好似闪动着的中华民族的不朽足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是一个民族可歌可泣的大爱精神熔铸而成。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红色延安精神,将随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声代代相传。
剧中竭尽所能地融入了陕北地方文化元素,如窑洞、民歌、腰鼓、剪纸、跳神,以及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使外地游客在观看欣赏这部红色舞台剧中更好地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陕北黄土文化风情。
剧场和舞台建造独具匠心。国内首款实现整体倾斜式(是我在九寨沟、张家界等地所没有见过的)、分体90°垂直升降的全自动舞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天幕采用高科技三维成像技术,呼啸的战机、浪漫的星空、垂悬的水瀑等场景,活灵活现,如临其境。
音乐和歌曲,委婉、浑厚、低沉、哀怨,如泣如诉,凄美动听,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演员队伍中有17个孩子,最小的仅三、四岁,小演员的培养有很大的难度。
《延安保育院》在被动地参观革命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观看文物和文献资料等简单形式基础上,以演艺形式来表现,让人们穿越时空,进入历史的情境当中,亲眼目睹和切身感受历史发生的过程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并从中达到精神共鸣,产生鲜活的形象和深刻的记忆,进而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教育传播作用。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其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
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
幸福渠
幸福渠位于枣园院子右侧靠近山坡处,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渠长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这条渠把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
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
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雕刻的惟妙惟肖。
窑洞
领导人们居住的窑洞和王家坪大同小异,只是这里的窑洞建筑更好一些,可能是因为是地主所建吧。这里的窑洞比较全,就是说五大书记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所住过的窑洞都有,里面展出了他们自己或者他们和配偶的珍贵照片。枣园里的窑洞大体分为三层,错落有致,散布在整个园子里。
枣园的领导人旧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陈列极为简单,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仅此而已。我忽然想起臧克家的两句诗:“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而我们的领导人绝对是属于后者。
延安的参观结束了,遗憾地是,延安的建设日新月异,游客已不能近距离的拍摄宝塔山,只有一张在行驶的大巴上拍的,权作纪念。
201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