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1-02] 版次:[A02] 版名:[别评] 消息来源:新快网
■本报评论员
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争论持续发酵。番禺区市政园林局组织有关专家通报会之后,进入了环评公示期。
据介绍,公示期从10月30日开始,时间为十天,市民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打电话方式向政府提出意见。而受番禺区市政园林局委托开展环评工作的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海景博士介绍,此项目反对声音很多,因而会特别重视公众参与,预计会有多次公示期,“公众参与时间会非常漫长”。
面对番禺居民持续有效的抗议,政府的审慎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电子邮件、打电话的“公众参与”方式并非是让每一个人都具有影响力。在政治学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论断——个人的投票不会对任何事情产生影响。同理,任何只是个人的意见不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
市民、网友可以发言,但政府可以假装没听到,或可以听到了假装没听懂——可以不反馈,可以我行我素。
换句话说,衡量“公众参与”的真伪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公众”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影响甚至制约政府行政决策的走向。如果政府有足够的诚意,那么为何在之前的通报会不直接邀请市民旁听?在整个事情演变的过程中,行政运作的惯性和惰性是显而易见的。与以往不少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一样,本可以集中和行使大多数公民意志的机构——人大,依然被有意无意虚置。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未见人大代表的身影。如果人大代表如同所宣称的能够代表民意的话,那么,政府又何需通过电子邮件搜集民意呢?
日前,本埠有媒体发表社论认为,从目前状况预测,博弈的结果就是垃圾焚烧厂换址到一个相对人烟稀少因而反对力量也不太强的地方。非常明显,这是经验主义的结论:在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争论之前,不乏有类似的先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双方博弈的持续以及舆论关注的深入,由于不可排除的诸如领导干预这样的变数,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命运如何或许仍是一个谜。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博弈格局看,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番禺居民已明显地被视为“看客”,这场博弈越来越充满风险。
我们曾经指出,低估番禺居民“抵制到底”的决心很有可能是一个错误。这既基于对近年来群体维权行动的考察,同时也基于对垃圾焚烧厂项目周边楼盘居民文化素养、公民训练和反对态度、维权决心的判断。
正如政府也看到的,垃圾焚烧厂周边业主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中坚阶层。他们的教育背景,以及他们的业主自治经验使他们哪怕缺少制度渠道,也能够自觉地理性维权。而毫无疑问,政府对这种理性有效的博弈力量,看起来准备明显不足,或者至少是低估了。
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正在于此:政府从当初的权力说了算到现在表现出“对话”和“让公众参与”的态度,可能会自视为行政的理性和让步。而同时它对于这种“让步”有一定的期待,比如希望由此减少那些在它看来是不稳定因素的行为。如果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政府将会如何来表达自己的“失望”?
而对于番禺居民来说,作为获取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策略选择一旦被反复使用,它的效果必然会逐渐减弱,而在制度性渠道依然没有任何突破的情况下,可供他们选择策略的空间在政府的“理性”和“让步”面前,将会越来越窄。他们也许不得不采取新的行为来迫使政府作出“额外”的让步。
番禺居民已经理性参与,这呼唤制度突破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