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罗江区政府以“川剧之父李调元”为名片,自2018年起筹划在罗江打造“川剧之乡”。2018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川菜川剧国际文化周”。罗江区川剧协会为发掘整理排演李调元剧目,特在论坛拜求网友、师长、川戏艺术名家征求李调元川剧“弹戏四大本”。
李调元在戏曲理论及川剧形中的贡献
第一,发展了中华传统戏曲理论。著《曲话》二卷,提出“曲之为道,发人深醒”“作曲需体贴人情”“最忌情理之外”的戏曲创作目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编刊《剧话》二卷,《序》中定义了戏剧的“教化”与“醇风美俗”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回答了“剧者何?戏也。古今一场戏也”这一文艺命题;其“今日为他人写照,他年看我辈登场”之戏剧观,论之精辟,前无古人。
第二,于家办伶班,培养梨园弟子。“先生实苏产,弟子尽川孩。书僮兼伶僮,英才杂俊才。小中堪见大,此亦费栽培”“归来只在梨园坐,自敲檀板课歌僮。”
第三,移植剧目,编写剧本。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浪潮中,湖广、江西、江浙、闽、粤、陝西等地方戏曲随之入川。作为四川罗江土著的李调元,少小时就钟情家乡社戏,在选送到成都锦江书院读书时,课余曾与学友戏“傅粉涂朱满面描”;在宦游大江南北时钟情于雅、花两部;归居罗江后致力于各戏种在川的融合,移植古典及时人名作剧目十余种,创编弹戏四大本(《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一说为《梅绛亵》《花田错》《木荆钗》《半云渡》)。
卑人在网上搜索到巴中一名为 bazhoujuyuan 老师,在2010年发表在川剧论坛上文章提到这李调元弹戏四大本。这位老师2012年后就未登陆网页,而或更名亦未可知。下面是摘录这位师长文章部分:
bazhoujuyuan
发表于 2010-8-29 10:10 | 只看该作者 |招呼Ta 关注Ta 回帖奖励
巴州区川剧目繁多,所谓“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常演传统剧目有“春梅花苦”(即“弹戏四大本”)、“金印、琵琶”、“红梅”、“班超”(即“高腔四大本”)和“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西游、水浒、封神、三国、列国及唐、宋、元、明等朝代的部分剧目。1949年以后,为了配合人民政府中心工作,也创作和排演一些现代戏。从1963年“文艺大转弯”到“文化大革命”,传统戏被全面禁止。1978年中共中央“拨乱反正”,传统戏得以恢复,实现了现代戏、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巴州川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先后创作《赤身知府》、《许都行》、《巴山作证》、《太子贬巴州》、《山妹子》、《边关恩仇》等一大批川剧剧本,由巴州区排演并参加地区、省会演调演和中国艺术节演出,均获奖励与好评。
第二节
剧目表
巴州区(原巴中县、巴中市)1950年----2007年
主要演出的川剧剧目:
1、传统大幕戏
《黄金印》川剧高腔,又名《大掛剑》,苏秦拜相的故事;
《琵琶记》川剧高腔,赵五娘与蔡伯偕的故事;
《红梅阁》川剧高腔,裴禹与李慧娘的故事;
《投笔从戎》川剧高腔,汉代班超投笑从军的故事;
《春秋配》川剧弹戏,李春华与江秋莲的故事;
《梅绛亵》川剧弹戏,又名《金菊亭》,蔺孝先与苍色狐的故事;
《花田错》川剧弹戏,水浒戏中边吉与刘玉容的故事;
《芙奴传》川剧弹戏,又名《苦节传》,陶芙奴与席贤春、贾瞎子的故事。
《红袍记》川剧高腔,又名《白兔记》。刘智远与李三娘的故事。
《白袍记》川剧胡琴。唐代尉代尉迟恭与薛仁贵的故事。bazhoujuyuan
恳求有上述剧本的师长恩赐剧本,而或付一定酬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