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305|评论: 0

闲话羌历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6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0208m4ctprzu44c9rmcb.jpg
闲话
年(羌语:谐音日美吉)喝思擦(三寨)羌寨综合性节庆活动
过去,每当“羌年”来临,各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届时,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
盛装,带上祭品、咂酒和食品,聚集在设在野外的庆祝场地。庆祝活动大体由“祭祀”和“娱
乐”两部分组成,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先宰杀山羊或牦牛祭祀天神,焚烧用纸做成
的猛兽模型,以此感谢上天,驱除邪恶,接着男女老少在草坪上围成一个个圆圈,载歌载舞,
俗称跳‘喜庆萨郎,’继而开饮咂酒,互赠美食,共祝新年,一直狂欢到深夜,才尽兴而归。
羌历新年(日美节)是集宗教信仰、历史传说、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充分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羌人的劳动成果,自觉地归因于天地的恩赐和先祖的恩德,体现了纯朴的唯物主义思想。之所以在农历十月初一举办,这和羌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和她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羌历年反映了羌族已经由游牧民族步入了农耕社会。日美节"(羌历年)活动,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无疑给研究羌族历史、文化、艺术和习俗等提供了活材料。20086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历3.jpg 历2.jpg
长期来羌人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从未间断,昔日为防干预,羌民们掩盖自己的独特节日,改称牛王会改革开放后尔玛的日美吉(羌年)活动尤为隆重,在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自此,羌族传统节日日美节"(羌历年)方得到了有效保护。和过去不同了,现在羌民们可以大张旗鼓的搞庆祝活动,不仅以村寨为单位,还以乡镇组织,在县城亦举行羌年的庆典活动,而今尤为隆重。
羌历的起源: 远古时代,岷江上游聚居的羌族先民由“逐水草而居”,迁徙到西陵融入到“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蚕丛氏部族,由游牧过度到农耕民族。羌人的宗神,姜炎氏是最早由牧业转而创造了农耕文化的部族。据《太平御览》云:“斵(zhuo)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农耕需要预知四季物候变化来指示农事活动,故尔需要历法,才有法历的出现。最早出现法历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载: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为始元,以癸为末,故十个月为一年。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黄历
夏正之说,者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根据原始干支纪年所以羌历(夏历)确切,原始羌历(夏历)确切的名称应称为夏历;《夏小正》在战国时期的《诗经》,《豳风·七月》记叙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们开创了农事历(或物候历)的体例,对后来的月令和农家历起了启示作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基本上沿袭了《夏小正》的体例,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孟、仲、季,也就是以十二个月来记载天象、物候和政事。《吕氏春秋·十二纪》也有物候方面的记载,但内容比较庞杂,增加了许多与物候无关的东西。其中物候方面的内容,主要来自《夏小正》,不过也增加了一些气象方面的材料。
羌日历与我国流行法历对照:
羌历(夏小正)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公历(太阳历)123456789101112
农历(周历) 12123456789 1011
根据上表的对照可以看出羌历与公历(太阳历)相差两个月。
    羌历(夏历)是根据什么来制定法历的呢?愚以为是根据羌人所居高纬度的实际地理位置和实际气候制定的,过去广大羌人居住在中国广大的西北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区,其地势高,气候寒,当南国水乡已是春暖花开时节,而居于西北的羌区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景象。现代羌人居住的四川省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南平、北川、平武等县与川西平原相比;川西平原因海拔低,到四月已经在收割麦子,而汶、理、茂等县一带麦穗却还是青的,到五月部分地区才开镰收割,时差达二十多天,故尔羌族法历与羌区的实际气候变化和农时是相结合而适用的;、农历(周历)相差一个月,羌人使用羌历干支纪年:即十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己 庚 辛 壬 癸。它与公历(太阳历)、农历(周历)羌历相差两个月,我国按传统农历来划分的,立春在公日历的二月三日至五日;立夏是在公日历的五月五日至七日;立秋在公历的八月七日至九日;立冬在公历的十一月七日至八日;以此划分四季,这样的划分与羌区地理不符,而羌历与羌区的地理实际四季气候相吻合。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按农历进入立春季节时,各地气候还处于隆冬;立秋时实际气候还处于炎夏,故此,羌历(夏历)仍按实际气候季节,作为统计四季气候变化月份的。即以公历的三、四、五,为春季,六七八为夏季,九、十、十一月为秋季,十二、一、二为冬季;公历的三月正是羌日历的一月,故尔羌历的一、二、三月为春季,是符合羌区实际气候的,为此我国羌族正是按羌历的月份统计按季节变化来的。
   羌历(夏历)与天空星相变化:羌历的正月(农历十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二月,参则伏。
  三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四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五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六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七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八月,内火,辰系于日。
  九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基本的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是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十二地支与24气候的对应关系:子 丑 寅 卯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始于东汉末年刘洪 (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过差一两天。
中气和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黄经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气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黄经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24气节与农时活动:《诗经》记载有,一之月(周历一月,为夏历十一月)于貉,取彼狐狸二之月凿冰冲冲,三之月纳于凌阴(冰库)”,明嘉靖《邠州志》载,在今彬县东30里发掘出冰库。近几十年,在宝鸡秦大墓、秦咸阳城、汉城的发掘中,均有冰库。三之月于()(),四之月举趾(下地)”六月食郁()及薁(野葡萄),七月亨葵及菽(大豆),八月剥(击打树)枣,十月获稻……七月食瓜(薄皮甜瓜),八月断壶(葫芦),九月叔苴(麻籽)”九月筑场圃(打谷场),十月纳禾稼,黍稷重(早熟黍)(晚黍),禾麻菽麦。从诗中看出,周初的农业生产活动计划安排很周密,且种植粮、油、果、菜、麻等多种农作物。几千年后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西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基本上还是如上面所述的那些自给自足式的简单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它收集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00年),下至春秋前期(公元前600年左右)的305篇诗歌作品,其中也有不少物候方面的内容。《豳风·七月》是比较重要的一篇,如文中四月秀葽(秀葽即狗尾草抽穗),五月鸣蜩(蜩指蝉),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就是当时各月物候的生动描述。还有一些用物候指示农事活动的诗句,如:春日载阳(春天里来好太阳呀),有鸣仓庚(黄莺儿叫得忙);女执懿筐(姑娘们拿起高箩筐),遵彼微行(急急忙忙穿小道), 爰求柔桑(一心为着采嫩桑)。这里的黄莺叫,就是采桑活动的时宜标志。
历朝对羌历(夏历)的应用:秦代,自开国就用羌历(夏历)
我国羌族的羌历在算历上使用三正,羌民用在年上用人正。夏代古羌人根据太阳的、星座、月相、日照的长短变化羌人观察的对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认识到四季的变化。夏人的法历夏历应运而生,夏历成为农书《夏小正》。《大戴礼·夏小正》载:《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商的殷历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一回归年时间长度:在一世纪初为365.24231551日(3655小时4856秒);二十世纪初为365.24219879日(3655小时4846秒); (见曾次亮遗著《4000年气朔交食速算法》第195页);2000年为365.242193日,2084年为365.2421875日。朔望月平均值 29.5306,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66日十九年加七个闰月较为符合实际,因为:19个回归年=365. 2422 ×196939. 6018日。
宋代,白高国(西夏)制定了党项羌的法历;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有影响的党项羌人的封建王朝政权:白高国,宋史称西夏国西夏立国190年,如果从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就历时347年之久。建立了党项政权,制定了党项羌的法历,在1223年被大元帝国彻底征灭,党项羌的法历随之灰飞烟灭。可是羌人的后裔,自大夏起沿袭至今五千余年。羌历计算年、月、日、时被羌人承袭下来,继续使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蜀中边防记》第20册载:羌人岁时不用官历,知岁时者,端公(释比)也。如辰年画十龙,或卧或行,因形推之,它象亦然。以此推演岁时毫厘不差,率以十月为一岁,这就是有力的证明。到近代,羌人在通用公日历和农历(周历)的同时,但尔玛们还是仍就用释比的办法,使用羌历计算羌历年月日时的,羌历推算之准,其它法历难与相比的,故尔羌人称为铁板算,这铁板算就是现代羌人还在使用的历书。
现代羌人对羌历的应用:羌历的九月底为除夕,十月初一为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美节羌历的应用: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它羌族聚居区地,形成了羌族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羌历在节日庆典方面,它鲜明地反映了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中最为盛大而隆重的就是日美节(羌年)。 从内容上看日美节(羌年),它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农耕文化活动情况 ,十月初一以后正是公历的九、十、十一月为秋季,这时羌人把农作物收毕,将进入冬季,大抵无农活,羌民开始筹集物资,准备过羌历年。十月初一为新年伊始,羌民们过羌历年后正处于公的历十二、一、二月为冬季,(农历24气的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羌人们为新的一年春耕筹集资金,过年后羌民们相约外出另某生计。明代《蜀典》卷5载:羌民下坝,壮者刈(yi)茅,老者苫,女者负石,男者筑。”“自秋徂(cu)春日无虚,朝此暮彼群向逐。羌民下坝其俗犹然,男则负枣、核桃、椒誉鬻于市。女为人家供薪汲(ji·嘉庆《汶志纪略·艺文》卷4载:其人冬则为佣,夏则违暑返其邑夏则违暑返其邑其意为携佣金、出售土特产品之薪在立春前,羌民返家过传统的春节,春节的农历正月初五,山寨里的羌民举行俄苴(狩猎节)庆典活动及修理农具耒耜,整理疆界。拉开春耕生产的序幕。从羌年表现方式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羌民的游牧、狩猎时期和万物有灵的信仰文化遗存。羌年的庆典来历已久,相传于先秦时即已形成,其礼仪庄严肃穆,祭祀排场尤为讲究,故称为十月初一是羌民还大愿庆祝丰收感谢上天的喜庆节日。
日美吉(羌年)的传说:羌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羌族原始宗教的释比上坛经典《木姐珠》上说:天神木比塔的幺女儿木姐珠,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临行时,父母给了树种、粮食和牲畜作陪嫁。木姐珠来到凡间以后,很快繁衍了人类,所种的树木骤然成林,粮食丰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的恩泽,便在秋收以后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原野上,向上天祝祷。从此以后,羌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喜庆节日。
日美吉”(羌历年)的庆祝程序:(现居阿坝州内茂县的羌族自称日麦)、尔玛的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喜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最为隆重的节日。是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财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主持,无释比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咂酒开坛。节日期间 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上古无乱纪元的中国人只能依靠观察农作物的成长状况来确定。当忙过一个农业周期,谷物成熟、收获在小麦和水稻之前,中国人最重要的粮食就是小米,那么也就算过完了一年。所以卜辞中的从禾从人,《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谷熟,也间接说明上古时代的取禾一熟之意。而这个周期的结点,就定在十月。
羌历的历史天象依据:《大戴礼·夏小正》,《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天文学文献,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所记录的一年中不同时期出现的星象和物候,是上古时代人们判断时间、季节的根据,也是安排农事和祭祀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夏代已经细致了解出现的星象和物候,正确认识,才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一句为嗟我妇子,曰为改岁,人此室处。又说在十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西羌来说这个时节农作物收获完毕,旧的农业生产周期已经结束,新的生产周期即将到来。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节日仪式,大家互相祝贺长命百岁。说明此时年次更迭是在十月,而人们增长岁数也是此时。
但谷物的成熟,其实是个很不稳定的时间周期。
因此,著籍时间事实上就成了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换句话说,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不是以传统的岁首为标志,过了这一天就增一岁;而是以著录到户籍上的时间,也就是造籍的标准时间作为一岁的开始,简言之即以著籍为增年的标志。
在每年造籍的情况下,民众的一岁实际上就成了两个相邻著籍时点之间的时段。而民间自有一套算年龄的办法,可以岁末增年,也可以岁首增年,还有为自己庆祝生日的,这样一个人等于有了两个岁数,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
到汉武帝进行了历法改革,采用更科学的《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从此东亚大陆的人类进入了规整的太阳回归周期纪元。
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这段时期,造籍登记的时间在八、九月,所以民众也是岁尽增年;汉武帝改定太初历后,造籍时间没有变化;但正月成了岁首,就不能再说岁尽增年了,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这两个年龄是何时统一为一个今天所说的虚岁的呢?
古代有这许多计算年龄的方式,虚岁的产生也绝非来自一种计算方式。岁末增岁、岁首增岁都有可能,他们可没有保持队形的好习惯。
实际上到了明朝,学者们就已经不太能搞清楚古代人怎么计算年龄的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古人岁尽增年的说法,他说:“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后增之。
主张古人岁尽增年说法,虚岁作为一种连发明虚岁的古人都搞不清的东西,你可以完全不用理会它对你的心理压迫,拥抱年轻的周岁,享受门槛之前的最后时光。
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为了收税
把年月算清楚了,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只有搞清统治下的人口年龄才能收税啊。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税,而自然经济下,税的直接体现是粮食和人力,所以怎么控制住人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日本的中国史学者西嶋定生所谓皇帝对民众实行个别人身支配的秦汉时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登记人口。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令男子书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颁布《户籍法》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民众的生年或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这种计岁法,哪怕你出生在这一年最后一天,在岁数上也和出生在第一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你们的实际年龄差了几乎整整一年。
这就是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的原因。
这项登记年龄的工作开始时间,在秦朝,是在户时也就是每年的八月。造籍——就是登记户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民户占年、官府案比、编定户籍等一系列活动,民众申报年龄后,官府经过核实再登到户籍上。因此要耗费时间,通常是两个月,那么取哪个时间点为记录之准呢,秦汉时的惯例是计断九月,包括户口统计在内的各种数据截止到当年的九月,为计簿提供户口数字的造籍作业就必须在九月底前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粟在九月成熟。九月底结束统计,十月份就可以征发农闲的农民去服徭役,时间就对上了。
农4.jpg 历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