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临时工艰难度日的生活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他带进了过去从不知道的小山乡。在柏林那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劳动、生活的印记,它已经成为他难忘的第二故乡。离开柏林四十二年后的2018年秋天,重返当年那个他曾经劳动、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当他再次走进大山,感受来自大山深处淳朴乡情时,他的心中依然眷恋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在他的印象里,山乡的人们永远都是那么朴实善良,永远都是那么热情好客。那里的人们仍然延续传统的赶场日,现在聚在一起摆龙门阵的时候,还时常提起在那遥远的山乡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郁郁寡欢、悲欢离合的悲催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有些酸楚还有些苦涩。但是,这些故事让人回味,这些故事让人遥想当年。
现在的柏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画卷正展现在人们面前:当年他曾经养护过的碎石土公路,如今已被柏油公路所取代,机械化养路代替了过去的人工劳动。当年他下放当“知青”所在的生产队,现在已经看不到“人民公社”年代集体生产那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了。今天可以看到的场景是,还有部分当年的邻居们(社员)仍然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埋头耕耘、辛勤劳作,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晒坝---社员们劳动、学习和聚集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菜园子,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基建队”早已成为历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如今放眼望去,大山深处到处是井架林立,机器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深谷,据说当地的地下资源---天然气,已经通过管道输送到了上海。社员们烧茅柴、烧谷草烟熏火燎煮饭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那时他看到的“馒头山”,裸露的红土地,是人们愚昧地放火烧山铲草皮积肥留下的痕迹,经过几十年的退耕还林,现在已是青山如黛,漫山遍野绿色植物郁郁葱葱。新修的、别墅般的小洋房点缀在绿色山岭之间,失去踪影多年的野生动物有重新返回家园的迹象,那里的人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的贫穷落后。
如今的柏林,只有低矮的瓦房和茅草房组成的两条街道变了模样,门可罗雀成为过去。现在四通八达的街道上高楼林立,到处都是南来北往、出门求学、外出打工和游子归家、探亲访友的人流,每日三趟固定班车往返县城与乡村之间,小轿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大街小巷里麻将馆遍地开花,大小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城里人有的那里都不缺少;小食店变成大饭店,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无论赶场日还是平常天,小酒馆、大饭店宾朋满座。票证时代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忆。现代文明气息渗透到了乡村角落,农村里的水泥公路已经通村到户,行路难成为儿时记忆,汽车、摩托车可以行驶到高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