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川剧历史先河之壮举
——述评川师大举办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
内容摘要:
四川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川师大)音乐学院开创川剧历史之先河,创办了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本文从申办缘由、软硬条件、学员来源、教案设置、成果展示五个方面解析办班的深远意义,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功不可没。
关键词:
川剧音乐 培训班 音乐创作 中西文化
引言
川师大音乐学院从国家层面申报获准、开办了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在社会上尤其业界引发波澜,掀起热议:“这该是艺术研究院、艺术职业学院或川剧院团的事,怎么会由川师大音乐学院来办?”,“他们的条件能行吗?”,“没想到川师大会来做川剧音乐人才培养,太好了!”,“大学关心川剧是川剧之幸哟!”,“川师大音乐学院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虽然观点各异,但关爱川剧之情却高度一致。
(一)申办缘由
2014年,我国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
201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国家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令川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亚梅心中不能平静,久藏的想法像火山爆发,喷涌而出。儿时积淀堆砌的情结变为现实的打算有了实施的依据和途径。
李亚梅出生于川剧世家,在川剧团长大。与著名戏剧导演谢平安和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陈小艺同住一栋楼。从小同父母一起感染了观众趋之若鹜的喜悦,经历了川剧的兴盛年代。而后来却为川剧艺术的冷清、却步和边缘化现状而忧虑。川剧的繁荣与冷落,她都会不由自主的上心。由于特定的原因,虽然她没能从事心爱的川剧艺术而走上音乐之路,但为伴随自己成长的川剧做点事的想法却与日俱增。
经与志同道合教师们的沟通与调研,“戏以曲兴,戏以曲传”的思路逐渐明晰。因此李亚梅决定契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从川剧音乐创作这一重要而又紧缺的环节入手,为川剧的弘扬和发展尽艺术教育之力,她将川剧艺术情怀,嬗变为申报团队所有成员的戏曲信念与追求,并付诸艺教行动实施——这就是川师大音乐学院申办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的缘由。
(二)软硬条件
川师大音乐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800余人、教职工103名。教学成果多、科研能力强。有办学场地10000平米,琴房228间,音乐厅2个,1000座剧场1个,电脑音乐制作室1间。学院秉承“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的办学理念,是西南重要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较长时期以来,川师大通过多渠道、多角度为传承和弘扬川剧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不懈地努力,如:建立川剧传习基地、“川剧经典进校园”、“川剧周”等活动;致力于民族戏曲美育教育,学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川剧艺术鉴赏》等课程;建立实践传承基地,让川剧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并通过师范大学优势向中小学校渗透。学校年均承担“国培计划”等各类国家级、省、市级培训150期,学员12000人,其中音乐类培训近千人。在培训资源、课程设计、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
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师资团队阵容强大,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共有31位组成授课教师团队,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5人,讲师3人。
省外专家有谢振强、汪人元、王祖皆、张卓娅、夏庭光共5位;省内川剧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川剧音乐作曲家有任庭芳、杜建华、王文训、彭潮溢、廖忠荣、陈巧茹、陈平、刘开逵、李隆君、赵勇刚
共10位;高校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有敖昌群、林戈尔、张坚、韩万斋、黄金中、李德隆、陈启云、李虻、谭勇、李亚梅、曹乐、黄菊、杨瑜、王帅共14位;省教育厅专干曹安玉,省音协赵小毅各1位。
经以上对办班软硬件设施、条件及教学经验的罗列简介,可得出结论:此班正规,社会信赖;举措新颖,意义深远。
(三)学员来源
本次培训面向全国招生,经审核、遴选了25名学员。其地域分别来自我国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山西、北京7省市和省内的10个市州。来自各地川剧院团的14人、教育单位4人、文化类单位2人、大学在读5人。
从学员的学历来看:初中1人、中专6人、大学专科2人、大学本科8人、硕士7人、博士1人。
学员知识结构层面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学员中的在读博士、硕士、本科生,大都有过西洋音乐四大件的学习经验,但对川剧音乐却很陌生。而从川剧院团、艺术研究院、艺术院校来的学员,则多数具有川剧音乐艺术实践经验,可是,对西洋作曲的四大件,却知之甚少。而来自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学员却“两头”都欠熟悉。如何结构教材?如何安排师资?于培训主办方而言,无疑是一次考验。
(四)教案设置
本项目培训实施按版块、分阶段进行。按照培训内容分为理论研修、创作交流、艺术实践三个板块。
理论研修类课程涉及戏曲音乐中共性与个性把握、戏曲结构元素、戏曲音乐创作、川剧基础理论、川剧名家、川剧经典音乐赏析、川剧音乐创作、民族音乐、复调、和声、配器、制谱等等。
采风艺术实践环节,让学员分赴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院、乐山、自贡市川剧团以及民间川剧社进行调研交流,让学员接地气,将课堂所学与实地考察相对应。
创作交流环节,将学员在培训期间创作的作品,在小组和培训班范围内互相交流,由指导老师点评修改,学员间互相促进,师生间教学互长,以此巩固提高所学。
教案设置旨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提升学员中、西音乐文化的专业素质,培养新时期川剧音乐创作人才;探索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戏曲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规律;依托高校,着眼于推进川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五)成果展示
《川腔新韵》作品音乐会,精选了学员12部优秀作品在川师大剧场展演。当晚,不仅座无虚席,甚至连人行过道都站满了人。这是一场中西文化交融、川剧艺术创新、戏曲与时尚对话的川剧音乐会。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川剧音乐作品赏析》面世,表明由川师大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画上了圆满句号。该书一共登载了19位学员的20首作品。其中器乐曲6首,声乐曲14首。
管弦乐《月桥》和板胡独奏曲《弹戏韵》的曲作者季亚平与王荣,都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且都有在川剧乐台多年的实践经验,前者司鼓,后者司琴。这次培训,他俩狠补西洋音乐四大件和音乐理论的弱项。以川剧弹戏音调为素材,分别写出了上述曲目。在音乐会上赢得了好评。
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刘鹏与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赢山,均有过西洋音乐的学习和音乐作品获奖的经历。他俩此次参加培训班,旨在熟悉了解和掌握运用川剧音乐规律。刘鹏作曲的《花神引》、刘赢山创作的《孤舟令》,都巧妙地运用了川剧高腔移宫犯调的技法并结合现代作曲手段,较好的塑造了曲中主人公形象。
来自于云南玉溪师范学院的蔡威,原本毕业于川师大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他对母校举办川剧音乐创作培训班尤感亲切,因而格外热忱认真。他不仅以复三部曲式谱写了钢琴独奏曲《川韵》,还创作了声乐曲《江城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近万言论文《川剧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之我见》,经指导老师提意见建议后,修改更名为《论川剧戏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其学习实践的自觉性与努力,堪为学员之最。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现专职于四川省川剧院作曲的李柳莎,担纲国家艺术基金川剧《诗酒太白》的作曲、配器。
本科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现就职于四川省川剧院的向鸥,担任四川本土电影《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作曲、配器。
多名学员的作品入选四川省第十六届小戏比赛决赛并获奖。成绩多多,不一一例举。
结语:
川剧乃巴蜀文化名片,是中国戏曲的缩影,是光彩夺目的奇葩。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大环境下,川剧不仅需要传承弘扬,更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全方位培养川剧音乐设计和创作人才势在必行。而川师大音乐学院举办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不仅培养了新时期川剧音乐创作人才,更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戏曲所面临的挑战与承传,打破了固有行业界限,实施了崭新的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此举措,理念新颖,意义深远。成效新鲜,功在当代!
所以,本文述评川师大音乐学院举办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之举措为:开创川剧历史先河之壮举!
作者简介
编辑专著《中国·川北灯戏音乐》 期刊《四川音乐舞蹈》多期 主编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及四川网络平台《乐涛风潮》一万多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