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搜狐焦点等多家媒体报道,一份名为《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银行机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19〕1157号)已于近日发出,32个城市被银保监会纳入了重点检查的名单。
检查的重点是:严厉查处各种将资金通过挪用、转道等方式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且文件使用了“高度警惕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的措辞。
被要求重点检查的32个城市是:
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
呼和浩特、沈阳、长春、上海、
南京、苏州、无锡、徐州、
杭州、合肥、福州、济南、
郑州、洛阳、武汉、襄阳、
长沙、广州、重庆、成都、
贵阳、昆明、大理、西安、
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纳入其中的城市是两类:一类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楼市权重较大的城市,比如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另一类是近期比较活跃的城市,比如洛阳、呼和浩特等。
据媒体报道,这次检查的重点是金融机构对“23号文”的落实情况。
所谓“23号文”,是今年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的附件里分别对银行和信托这两个给房地产“输送资金”的大户存在的“乱象”列举如下,并要求整顿:
银行的乱象:
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
未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贷款管理不审慎,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
信托的乱象:
向“四证”不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资质不达标、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直接提供融资;
或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股权投资+债权认购劣后、应收账款、特定资产收益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融资;
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提供融资,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23号文下发之后,央行、银保监会至少做了两大动作:
第一,整顿房地产信托,要求不能突破6月30日的融资余额。也就是说,信托给房地产的融资在2019年下半年不能增加。这大概相当于减少了4000亿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
第二,限制银行贷款违规、快速流入房地产市场。上半年,银行发放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只有“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增速的三分之一,这是银保监会开始控制资金流入楼市的重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银保监会的“32城大检查”的力度到底有多大?楼市会全面入冬吗?房价会出现显著松动吗?
我的看法是:
1、房地产是高杠杆行业,资金至关重要。对于行业来说,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直接决定楼市的冷暖、生死。
如果央行、银保监会卡死资金,房企只能全面降价;如果暂停发放房地产的一切贷款,这个行业会很快崩溃,高房价也会在几个月之内土崩瓦解。
因此,有人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规律根本不是所谓的“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而是“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长期看政策”。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治大国若烹小鲜”,调控楼市也是这样。这个行业占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仅新房销售额就达到15万亿(相当于新车年销售的3到4倍),是典型的“带头大哥行业”。
最近央行在对房地产信贷表态的时候,首先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然后才是“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
所以,这次检查肯定会遏制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但楼市合理的资金需求仍然会得到保证。
2、央行、银保监会之所以频频对楼市“严厉表态”,是因为当前资金面非常宽松,贷款利息非常低(全球都在降息)。这时候,资金绕道流入楼市是非常容易的,不采取一些措施,楼市可能会再次过热。
而当前股市又比较低迷,大家也深切感到了炒股的风险,所以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楼市,是很难避免的。所以,需要加以管控,至少不能泛滥。
3、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检查要求是“各银保监局检查银行机构的数量,原则上不得少于3家”。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次“地毯式检查”。
银保监会建议抽查的银行是: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大或占比较高的机构、房地产相关业务风险较为突出的机构、与融资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合作较多的机构、与交易火爆楼盘合作密切的机构。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