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能翔(右)表演反映交警“双创”工作的小品《生日》。(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心语心愿】
生旦净末丑,川韵鼓点奏;昆高胡弹灯,余音绕梁悠。作为四川的民粹,川剧像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淌过世世代代四川人精神文明的沃土。65岁的卫能翔将自己的一生注入这条河流,自从加入眉山川剧团,50年来,他塑造经典形象无数,获得诸多荣誉和赞赏;曾经的川剧团,现在的心连心艺术团,在他的带领之下,迸发文化活力,再写辉煌。
笃行追梦川剧人
上中学后,学校宣传队组织排样板戏《沙家浜》,卫能翔演叶排长。眉山川剧团的老师们来指导,教演员们练功。为了演好叶排长,卫能翔课余时间总爱往川剧团里钻。一来二去,和剧团老师们熟了,大家也觉得他是个苗子,还给他安排了跑龙套的活儿。
当一名川剧人很不容易。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辉煌,是用平日里的汗水积累而来的。卫能翔告诉记者,刚进川剧团的时候,他并不是最优秀最有天分的。所以,他勤奋好学,苦练本领。别人六点半起床,他五点半就起床练功吼嗓;步法、身段、翻跟斗、压腰、压腿等,别人练100遍他就练200遍……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我们必须要传承并发扬光大,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卫能翔说。在他看来,东坡故里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何不用川剧的形式来演绎东坡诗词呢?在卫能翔的努力下,有了广受好评的东坡诗词川剧唱段《大江东去》。后来眉山川剧团变身为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作为团长的卫能翔带着团员们将《苏东坡惩贪》等节目搬上舞台,再现东坡正直、清廉、爱民的形象,使其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和现场观众对话,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亲近感。
执着坚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电视、互联网等的发展,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川剧开始走下坡路。团员们为了生计,往别处谋生,川剧团的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但卫能翔选择坚守,他始终未曾离开川剧的“阵地”。1998年,卫能翔被任命为川剧团团长,面对演出服装陈旧、川剧行业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等问题,卫能翔为剧团的生存东奔西走,绞尽脑汁,尝试以变求生。
“5·12”汶川大地震,东坡区也遭受重创。卫能翔和剧团成员一边和群众抗灾自救,一边收集鲜活的素材创作戏剧。“当时的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全村590户都不同程度受灾,但村民不仅没有要上级下发的救灾款,反而捐款3772元给重灾区我带领创作团队根据这一感人事迹,融入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创作了戏剧小品《东坡儿女情》。”
接下来,艺术团在基层一年巡演多达150余场,观众数量达到数十万人次之巨,演出现场火爆,观众赞声一片,卫能翔打心眼里高兴。不仅在眉山演出,心连心艺术团还走到了离眉山市3500公里之外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极具东坡文化内涵的文化大餐。
成立10年以来,卫能翔带领心连心艺术团演出超过1600多场,覆盖300多个乡村、社区,400多万人次观看。艺术团通过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表演,在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以文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做到了心连心。艺术团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心连心”品牌也成为眉州大地一个响亮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