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重庆,一个极具立体美感及魔幻感的山水之城,是中国最富“赛博朋克”气质的城市。随着智博会落地重庆,这座城市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之下,又将呈现什么样的美学体验?
即日起,腾讯大渝网推出智能智造领域的人物专题报道,以重庆智造企业及智慧重庆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为采访对象,呈现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聚焦人物经历和背后故事。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人物档案
唐康来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重庆市运动创伤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重庆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世界足踝外科联盟执行委员、亚洲肩关节协会执行委员、亚太足踝外科协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主持有“具有生物功能的个体化假体快速成型及3D打印关键技术” 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url=]

[/url]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非常漂亮,非常漂亮!”2019年元旦前夕,西南医院骨科办公室,50岁的唐康来连声赞叹。他赞叹的,是一块3D打印的骨骼假体,他捧着这块骨骼假体,像捧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在唐康来眼中,3D打印的骨骼假体比任何艺术品都要珍贵,因为小小一块骨头,关系的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位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主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重庆市运动创伤研究所所长,将无数个日日夜夜奉献给了临床医学,如今又牵头带领着由多名运动医学、骨外科学、生物工程学、材料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在生物3D打印技术上攻坚克难,为骨伤患者带来康复希望,推动中国运动医学攀登高峰。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热爱医学 一心推动中国医学发展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唐康来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为人们带来健康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唐康来在家乡四川省营山县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考清华、北大的尖子生,他却早已打定主意学医。曾祖父、祖父都是医生,父亲另有志向,没有选择学医,后来却有些遗憾。高考之前,父亲为他改名“康来”,希望医学世家的传统得以传承。
自己的热爱和家人的期望,让他第一志愿选择了华西医科大学。
1993年他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1999年获得第三军医大学骨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外科学(骨外科)博士学位,与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培养。在骨科众多的亚专业中,他选择了肩肘、足踝外科及运动创伤作为主攻方向,师承国际运动医学大师Hans H Paessler教授、肩关节大师Peter Habermeyer教授、足踝外科大师Mark.S.Myerson和Hajo Thermann教授。2002年之后,他连续5年,先后在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国际著名的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中心担任住院总医师、进修医师和访问教授。
留学生在国外医学院就读,大多数是进实验室做研究。而唐康来由于临床基本功扎实,读博期间,在海德堡ATOS医院任住院总医师。“我热爱医学,尤其热爱临床医学,不想进实验室,想把所学都用到临床上,切切实实地为每一位患者解决问题。”唐康来说。
德国导师非常喜爱这位刻苦钻研的中国学生,多次劝说他留在德国,而他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回国。国内的运动医学起步较晚,2001年左右,运动损伤还是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开展得非常少。他希望博采众家之长,把最新的技术带回国,弥补这一薄弱环节,并在这一领域里做出成绩。“以我所学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唐康来说。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改变人生 患者请他当主婚人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唐康来是国内肩肘及足踝外科的学术领头人之一,他的病人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他掌握了国际尖端诊疗技术,以肩肘及足踝外科为临床特色,以运动创伤与修复材料为研究重点,不断钻研,改良创新。
因为热爱临床医学,他一直围绕临床做科研,也一直将大量精力投入临床。连续多年,他都是西南医院“手术状元”,个人年手术曾超过1000台,年门诊量曾超过10000人次,数量与质量居国际同行前列。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同事私底下送了他一个“骨科超人”的外号。
唐康来说,数字不仅仅是数字,每一个数字,对患者来说都意味着一生。治疗过的名人不少,但他记得最清楚的,反而是那些普通人。
2015年,21岁的四川渠县人刘会长来到西南医院求医,想要治疗一只“大脚板”。这只43厘米长,14厘米厚,穿鞋要穿58码的“大脚板”已经跟随他21年:影响他的生活,让他走路疼痛,从来没穿过正常的鞋;影响他的学习,让他在校园里总是被人嘲笑、欺负;影响他的工作,中专学数控专业的他,面试时总是因为“大脚板”被拒绝。后来,还是他的老师托关系帮他找到一个包装工的工作。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url=]

[/url]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刘会长四处求医,得到的答案都是截肢。唐康来在接到这个病人时,也感到十分棘手。他把检查结果发给了全球多位著名的骨科医生。之后,有18位专家进行了邮件回复,其中17位建议截肢,只有一位专家表示可以考虑手术。
经过反复论证,唐康来还是决定手术。刘会长患的是巨肢症和巨趾症,是先天性的罕见病,同时还患有平足畸形、中足的关节脱位等多种疾病。手术整整进行了三期,历时近一年。术后,刘会长穿上了正常的鞋子,和正常人一样跑跑跳跳。
2013年的一位患者也让唐康来印象深刻。
也是个21岁的小伙子,自出生时就无法站立,只能膝盖着地,跪着走路。一辈子只能像乞丐一样跪着,让小伙子痛苦不堪。经过手术治疗,小伙子站起来了。2015年,小伙子结婚,坚持请唐康来去做主婚人。
唐康来特意挤出时间去参加了婚礼,看着小伙子健健康康地和新娘站在台上,一年做上千台手术的“超人”也难抑感动。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攻坚克难 用3D打印让关节“活过来”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这几年唐康来在努力做两件事。
一件是向大众普及足健康知识。足是最复杂的器官,也是人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目前全国从事足踝外科的医生非常少,大众足健康知识非常贫乏,导致绝大多数伤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每每在门诊看到错失有效治疗的患者,他都无比忧心。
另一件,就是他捧在手心的艺术品—— 3D打印骨骼假体。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url=]

[/url]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2016年7月,唐康来完成了全球首例3D打印的个体化距骨假体植入手术。一位27岁的患者在一次跌伤后造成距骨骨折,后因没接受恰当的治疗导致距骨塌陷坏死。经过精心准备,唐康来成功地将为他量身定做的距骨假体置入体内。3个月后,该患者下地行走。
人的脚能灵活行走,距骨很关键,它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一旦距骨塌陷坏死,连路都走不了。因此,如何让距骨坏死患者恢复行走,一直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唐康来说,按照传统治疗方法,距骨塌陷坏死只能牺牲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即置入胫-距-跟植骨。“这种方法只能起支撑作用,动不了,是死关节。”于是,他牵头研究了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个性化距骨假体,不仅能支撑,还能实现关节活动,就好像骨头和关节“活过来”。
这项世界前沿技术由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十个单位协作攻关才得以运用。此后,唐康来及团队成功实施了20多例3D打印假体植入手术,研发出腕月骨、桡骨小头等18个3D打印系列产品。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url=]

[/url]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
唐康来介绍,将3D 打印运用到医疗领域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制造模型来辅助手术或教学,如3D打印骨导板和模块;第二阶段:简单支撑或承重结构,如3D打印颅骨、骨盆假体等,技术成熟度高,产品已用于临床;第三阶段:打印具有生物功能的骨与关节假体,通过3D打印恢复关节生物学功能,这是未来五年主要的研究方向,目前西南医院处于临床试用阶段,预计3到5年内可全面市场化使用;第四阶段:生物3D打印替代组织或器官,3D复合打印活细胞与支架结构重建组织或器官,然而生物3D打印也有五个层级的应用,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最难攻克的就是第四阶段,这个阶段仍然存在重大的技术挑战。”谈起这项研究,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唐康来精神十足。他说,目前团队在3D打印假体植入的部分领域处于国际引领水平。他相信,3D打印运用最后必将迈进打印替代组织或器官的阶段。
唐康来主任认为,生物智能制造必将成为工业G4.0(智能制造)最高层级:从打印简单组织到复杂器官,从3D打印要使用的材料细胞到组织器官,3D打印生物制造的发展必将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