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735|评论: 11

[民生杂谈] 不给乡镇学校留活路,乡村必将失魂落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给乡镇学校留活路,乡村必将失魂落魄南方周末 2019-08-26 18:04:25
QQ图片20190831164448.png
教育就像乡镇的灵魂,不给乡镇学校留活路,乡村必将失魂落魄,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全面实现。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在新的招生办法下,乡镇高中曾经层次分明的学生生态被打破,头部生源被抽空,领跑者速度太慢,整体陷入低水平竞争。
在我目力所及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滚滚向前,优秀家庭进城,优秀老师进城,乡镇学校陷入困境。
我老家是浙江的一个县级市,素以教育远近闻名。历史上,全市教育呈“一大多极”格局,以市一中为龙头,各乡镇初高中百花齐放。考取市一中的人数,城区初中略有优势,但总体分散。有一两所乡镇高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高考成绩始终优异,偶尔还能对市一中构成冲击。
“一大多极”是我国绝大多数县域曾经的教育格局,其政策土壤是教育均衡化。小学划片,初中划片,高中除一中优先选拔外,其余也划片。划片意味着尊重并保护各个“小气候”,一些素有人文底蕴的乡镇,天时地利人和,教育事业兴旺。
学校成为这些乡镇的骄傲,和实质性地标。每年的中考高考,是全乡全镇的头等大事,如果成绩优异,群情振奋,自豪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更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说,学校是这些乡镇的精神圣殿,就像孔庙之于古人。
进入新世纪以后,各地财政收入大增,纷纷加大教育投入,展开教育军备竞赛,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先武装的,自然是城区学校。一些大考表现长期欠佳的县域,凭借雄厚的财力,实行赶超战略,战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生源和师资,主攻核心数据。在高考扩招的背景下,核心数据便是北大清华录取人数和一本上线率。原本领先的县域为避免被赶超,只能战略跟进,聚焦做大做强一两所学校。
于是,我老家政府对市一中进行大幅扩招,开办重点班冲击名校录取人数;并在城区新建了一所高定位学校。更大的动作,是彻底改变招生办法,每年中考结束后,由市一中先招生;而后轮到那所新学校;第三批才轮到市二中和乡镇高中。
更致命的是,划片入学的传统被推翻,全市统招,市二中发挥城区优势,把各乡镇初中的次优生源抢夺殆尽。留给乡镇高中的,只能是第三批中的中下等生源,质量比当初直降两个档次。
这种优质生源和次优生源高度集中的格局,人为强化“马太效应”,制造不健康的学生生态,是对更多人的不负责任。
众所周知,至少在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的主要逻辑仍是选拔,而非培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巧妇”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怎样才是理想的学生生态?它需要有层次、有弹性。一群学生同校学习,就像一起参加长跑比赛,得有人领跑,有人跟跑,分成若干军团。第一军团至关重要,他们若跑得快,能带动所有人的速度;他们若跑得慢,所有人都不可能快。
而在新的招生办法下,乡镇高中曾经层次分明的学生生态被打破,头部生源被抽空,领跑者速度太慢,整体陷入低水平竞争。与此同时,大量本应在乡镇高中当“鸡头”的中上生源,却在城区学校做着“凤尾”,这样的安排对他们本人而言,也未必明智。
城区对乡镇优质生源的虹吸,同步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乡镇教育生态整体变异。几年过后,中考成绩崩盘,高考成绩滑坡,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本地人既不认可,也不认同。
不认可的,是学校成绩表现,往日荣光一去不复返,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不认同的,是生源。由于全市统招,高中的本乡镇生源成为少数,本地与学校不再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学校已经难再胜任本地人精神圣殿的角色。
今年春节,老家一个教育底蕴最深厚的乡镇,乡贤们聚在一起,为家乡教育发展献计献策,他们忧心忡忡、慷慨解囊,成立专项基金,激励敬业教师,奖励优秀学生,试图扭转不利局面。
精神和物质激励对于留住优秀老师、稳定乡镇教师队伍成效可期;但在现有招生政策下,对学生的奖励能否有效刺激整体学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教育就像乡镇的灵魂,不给乡镇学校留活路,乡村必将失魂落魄,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全面实现。政绩考核、军备竞赛逻辑下,县域教育已经走上了一条短期逐利的不归路,唯有更高的站位,才能帮助决策者遵循规律、立足长远,做好教育这篇百年文章。
(作者系媒体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明白人,而且敢于实话实说的作者,值得点赞!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9-8-31 17:0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教育去育人功能而推入市场轨道后,教育成为几方合作牟利工具所产生的乱象。

发表于 2019-8-3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发表于 2019-9-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了,也不是某一个地方才这样做的

发表于 2019-9-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耕读传家”,能耕则耕,能读则读。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是家庭殷实才苦读博取了功名,进入政治舞台;绝大多数读初识文字就耕于田亩了。
      小平同志支持分田下户以后,人们对田亩是舍得投入的。它起码可以告别肚子饥饿的过去了,至今五六十岁的人还念小平同志的功德呢!
      而今,年轻人告别年迈的父母,拖娃带仔进城务工,图的个啥?下去问问他们,就明白家乡教育的失落,医疗的衰败,是他们最大的隐忧了。谁不为子孙考虑长远点?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9-9-1 11: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发表于 2019-9-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不过没什么用,个别人的觉悟改变不了什么,哎,我也是这样,为了娃娃读书,真的是一言难尽啊

发表于 2019-9-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不过没什么用,个别人的觉悟改变不了什么,哎,我也是这样,为了娃娃读书,真的是一言难尽啊

发表于 2019-9-2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不过没什么用,个别人的觉悟改变不了什么,哎,我也是这样,为了娃娃读书,真的是一言难尽啊

发表于 2019-9-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何时开始市场化?就是它摧毁了乡镇教育,令天下孩子气喘吁吁地竞争在追逐名校的跑到上,家长几代人替自己孩子呐喊加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