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菩萨很灵的!”走到观紫镇,当地人会这样跟你说。
背景:
仙女山,位于观紫镇边,离观紫镇5公里左右,站在观紫镇便可穿过重重树林,遥望仙女山顶。
传说,唐德宗开元年间,果州寒女谢自然在此修道,后飞升成仙。明崇祯末年,张献忠在此立佛像,并定名“仙女山”。
据闻,“十年浩劫时期”,仙女山的仙女等诸位神像也面临劫难,此时,仙女山下的康子阶老人冒着极大风险,深夜背着仙女等三座神像下山,并珍藏去来,才使其得以保存,因此分外真贵。
每年的三月三,据说是仙女菩萨的生日,会有很多信徒从三面八方赶过来,为仙女菩萨过寿。除此之外,每月的初一、十五,当地的信徒也会聚集到山上,过庙会。
我不是归人,
只是个过客...
——吟着郑愁予的《错误》,我打山城走过...
我热爱旅游,所以当这层峦叠嶂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仿若正如其名,在那山的尽头,真有着远离俗世的世外桃源,真有着缭缭青烟,真有着离世静修的仙子...
在小镇的街道尽头,绕着乡道,盘旋而上,约十分钟的车程,我来到山门处。
仙女山的入口,便是山门,这所谓的山门,不过是一块高悬的牌匾,没有过多修饰。
牌匾上镌刻着俊逸潇洒的四个大字“仙境飘渺”,但略微模糊褪色的字体,泛着陈旧的牌匾,仿若都为这个地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灰。
我真爱这种陈旧。
踏着碎叶,听着支离破碎的咔嚓声,我缓缓迈进这座山。
绕过山门,便是一座亭子。几位劳作的老人正在亭子里小憩。亭子跟牌匾一样陈旧,仿若覆盖着重重陈年往事
亭前立着一碑,名曰“功德碑”。“道发自然,路至富裕。民助官办,祈福苍桑。”原来这条直通山顶的路,名为“仙女路”,立此碑正是为修建之人歌功颂德。
穿过亭子,便是上山的路,这条由石块堆砌而成的小路,台阶已被行人磨得发亮。大概最近鲜有人走,已覆满落叶,路岩处甚至长满青苔,路两旁也是杂草丛生。但正是这种貌似无人问津的东西,更有它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沿着小路蜿蜒而上,路旁间歇供有一些佛像,供信徒膜拜。
沿着这山路,爬约摸十分钟,便可到顶,路程不长,爬着并不吃力,想必老年人上山礼佛也比较方便了。
路两旁绿树成荫,松柏参天,正好覆盖过来,形成拱形,夏天经由此地,想必也不用担心太阳暴晒了,倒是一幽静的好去处。
仙女山顶是一座寺庙,伴有一池、一食堂、一戏台、一廊、一亭。
池子名为“财神池”,池内设有“八卦太极图”,此图出自《易经》,池上面设有财神庙,内竖财神像。池子供灌溉惠民,财神供膜拜。倒也信徒不少。
池旁便是“仙女山饭店”,据说历史也是相当悠久。
“亦仙蜃楼”,是个戏台子,位于仙女庙正前方,沿着仙女庙下几步台阶,也就到了台前,台前摆满了座位,每逢庙会,很多信徒会聚集于此,听听戏,追忆那年代久远的故事,倒也是热闹非凡。
仙女庙巍然立于山顶,虽因年久失修,略显破旧,庙中的香烟缭缭,也宣告着,她并没有被遗忘。
庙宇内供着神像,并立功德碑,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平时住在庙内,负责打扫。
寺庙不大,带着岁月的痕迹,我去的时候,天色略早,寺庙还没开门,门上画着神像,有点像小时候贴的年画。
院子里的桂花,开的正香。
正庙的右边立着观音庙。一旁的“佛”字,闪着金光,前面的香炉里,仍旧燃着昨日的香。
出了仙女庙,绕着戏台子往前走。
踏着碎叶,沉浸在这厚重的历史中,悠悠上了台阶,便是仙女山的后山。
“水不在深,山不在高”~
仙女山虽小,却藏不住她的灵气。
“仙女菩萨很灵的!”走出仙女山,当地人的这句话,又突然冒了出来。
离开仙女后山,便是一廊、一亭。
廊名为“思仙廊”
亭名为“布衣亭”,布衣即百姓。
整个行程不过半小时,却仿若隔世,确是一幽静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