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为何如此忧心“创新”教育?
温家宝看望钱学森。
“我们的教育还有些缺陷。全面培养人才,这个意见我将带回去和有关部门研究。今天,您讲的我很受启发。”
说这话的,是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温家宝的对面,躺在病榻上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面对钱学森之问,温家宝坦率承认“我们的教育还有些缺陷。”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为国家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钱学森在病榻上心心念念的仍是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造就“学神”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面对钱学森那漂亮的成绩单,“学霸”似乎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膜拜之情,“学神”才更贴切。
除了天赋异禀,钱学森的“学神”气质也和他所接受的启蒙教育有关。
1923年至1929年,是钱学森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时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那个时候,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这句话放在今天,肯定算得上“新闻”。
那是一段令钱学森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学校形成的考试风气与今天迥然不同:临考前从不紧张备考,绝不因明天要考试而加班加点背诵课本。“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记忆。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钱学森入中学时,校长是著名进步教育家林励儒(注: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当时,林砺儒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在他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 教几何的傅钟荪老师用古汉语自编讲义,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
而后,钱学森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交大、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并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钱学森形容这段求学让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好点子)。有人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当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弥漫着创新的学风。据钱学森回忆,“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加入“火箭俱乐部”,是5位创始人之一,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这个俱乐部就是如今NASA旗下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