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39|评论: 0

[行走印记] 穿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访儋州那大石屋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3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访儋州那大石屋村
  图/文:阿海南
  从儋州市城区沿着北部湾大道向西行驶约2公里,拐进一条水泥村道再走几分钟,石屋村就到了。迎面是一座巨大的奋力前行的孺子牛石雕,村口挂着“中国村官精神馆”大牌子。石屋名字的由来,是源于很早以前,石屋人想告别茅屋,住上石头做的屋子,于是把村名命为石屋,石屋人民在八十年代就实现了这个愿望,石屋的每个村子都盖上了统一的二层楼。
  石屋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山西省大寨村齐名,是全国人民尽知的模范村。海南曾经还有名气这么大的村庄,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几乎不了解。时光回溯到1959年,全国性自然灾害袭来。“乡亲们,我们不能逃荒,开展生产自救才是出路!”时任石屋村党支部书记胡松一边安抚民心,一边组织73名青年,赴该大队燕子潭一带拓荒。
  到1963年,石屋人共开垦了6500多亩田地,使全大队田地超过1万亩,种植的粮食除了供足本村,还向外供给余粮。
  1961年,该大队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国家150万斤木薯;1962年至1963年,该大队给周边饥荒地区赠送2万多斤玉米、木薯、地瓜等粮食;1970年代,该大队向海南东部遭受龙卷风灾害地区捐款20万元,并向周边地区借出10多万元。
  周恩来总理到儋县视察时,对石屋大队盛赞,称石屋为“广东学大寨的样板”。将石屋与当时农业典型山西大寨相提并论,从此“北有大寨,南有石屋”享誉神州。
  几十年来,石屋人在石屋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下,一把山刀一把锄头,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山河”的气慨,餐风露宿,开垦荒山,发展经济。1959年至1972年,石屋人开发荒山117座,劈山取土填平矿坑148个,开垦山地约6000亩,挖掘102条排灌沟渠,把松涛水引上52个山头,种植橡胶20万株。他们创办橡胶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农业机械厂、规模养猪场,组建拖拉机队,建起村医院、敬老院、村学校,实行公费医疗,小孩免费上学。1974年石屋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500多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屋村涌现出一大批万元户。村集体经济也是从无到有,集体存款100万元,集体储存粮食100万,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
  如今的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打造“中国村官精神馆”,兴起系列特色产业。石屋村的中国村官精神馆,是以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石屋人“愚公移山”、“勤俭办社”、“爱村”、“实干”、“厚农”“奉献”为主题,激励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和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将石屋村建设成为基层党建示范村、中国村官培训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美丽乡村。
  走进石屋,可以领略祖辈父辈那个年代的不懈斗志;走进石屋,可以聆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铿锵足音。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石屋精神”,发挥爱村、厚农、实干、奉献的“村官精神”,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就一定能开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前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