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俗言说:没有不散的宴席,高87级一名学生升入清华大学是县中中学教育的顶峰,到上世纪末该中学教育已进入低谷。就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以前配备一套高考教师班子绰绰有余,,现在却很困难,特别是语文、数学等高考主课课教师奇缺,这些教师有的骏升离开教育岗位,有的下山到成都、绵阳、乐山等大中城市,有的调往西昌等大中专院校。二是学校领导干部变动频繁,从85年老校长调县委退居二线后,频繁变动学校领导,致使学校领导无心教学。
我在边远山区从事民族教育已快满30年,要求调动不算过分,但是学校、文教局个别领导,说什么工作需要,卡住我不放,有同事帮我出主意,说什么路途不通,用“炸药、手榴弹”才能炸开,我知道他们的意思,我是老九,提不起炸药包,也甩不来手榴弹,在万般无奈之际,我到西昌,找到主管凉山州教育的杨州长,他曾在我县当过县长、县委书记,我认识他,他却不认识我,在州政府二楼州长办公室见到了他,我的学生杨州长秘书大海认出了我,我谈了我要求调民中的具体情况,杨州长当即表示欢迎我到民中教书,临走时,州长亲自把我送到二楼楼梯口。
40年民族教育生涯结束了,2001年底,我离开了讲台,离开了民族同学,但我时刻想念他们。
耄耋之年,有什么遗憾的事。那就是这辈子虽懂彝语,却不认识彝文,这月底从上海返回西昌后,到西昌市老年大学,打听是否开有彝文班教彝族文字,研究彝族格言,也很有意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