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847|评论: 5

西充祥龙嫁歌:民歌中的璀璨明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距西充县城31公里的祥龙乡是个“鸡鸣三县”之地,与遂宁市蓬溪县和射洪县接壤。 数百年来, 当地的板凳龙、 嫁歌和石工号子被称为 “祥龙三绝”。2004年, 祥龙乡成功荣获省上授予的“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称号。目前,祥龙嫁歌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 祥龙嫁歌参加展演,并受到观众好评。
093949li50uvbirlueixev.jpg

“鸡鸣三县”之乡的文化花朵
  据《西充县志》和祥龙乡村民族谱记载,1668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入川定居该乡,婚嫁歌也由此被带入该乡,并代代口传,迄今已有十六代,300多年历史。
  祥龙乡社会事业中心主任李立宏介绍,祥龙嫁歌又被称为“伴嫁歌”“哭嫁歌”,曲调动听,歌词丰富,声腔变化较大,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在旧时,闺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嫁歌为其送行。同时,邀请同院的姑嫂婆姨对歌,以唱歌的形式,表达新娘对父母的感恩和不舍,及亲人对新娘的挽留和美好祝福。
  李立宏告诉笔者,唱嫁歌时规矩多,礼数大。“开声歌”必须由待嫁姑娘先唱,参加唱嫁歌的人数最少不低于8人,最多可达24人。开声歌唱罢,方能由其他陪唱歌手接唱,这又是一个规矩。陪唱歌手一个接一个唱,中间停顿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是再一个规矩。大凡姑娘出阁前,往往是嫁歌声不断,再加上小锣小鼓等打击乐和唢呐笛子伴奏,真可谓喜气盈门,热闹非凡。
  “月亮弯弯照华堂,照到我娘进绣房。一尺五寸把儿养,我娘养女受苦寒,冷来给儿洗尿片,热来就把蚊子扇……”李立宏介绍,祥龙婚嫁歌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哭嫁。在旧时,祥龙乡嫁女人家在嫁女的前一天就开始唱哭嫁歌,有钱人在三天之前或者更长的时间就开始唱哭嫁歌了。谁家哭嫁歌唱得时间越长,就更能够代表其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强。
  当时的嫁歌,其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数百年不变的固定形式,也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在民歌中独具特色。
依托地方民俗 打造川东北婚嫁文化IP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婚嫁形式逐渐变得简单,再加上婚嫁歌传承人的老去,婚嫁歌面临着无后继之人的状况,这项民间婚嫁习俗慢慢就变得“稀罕”了。
  一些文化人士开始致力于对民间婚嫁习俗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从2008年4月起,祥龙乡开始发掘嫁歌,该乡将第一批收集的30首嫁歌汇编成《祥龙嫁歌集》。并充分利用年末岁尾农闲时节,分期举办“祥龙嫁歌”培训班,目前,全乡16个村的90多名爱好唱歌的村民参加了培训,掌握“祥龙嫁歌”的歌唱技巧。
  “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婚嫁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西充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马明月表示,自古以来西充关于婚嫁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不断简化甚至失传,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显得非常必要。
  为此,西充县加大了对祥龙嫁歌的保护和开发,根据祥龙哭嫁歌改编的民俗歌舞《坐歌堂》,通过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项濒临失传的川东北民间婚嫁习俗搬上了舞台。
  《坐歌堂》表达了家庭和睦、孝亲尊老、知恩图报、勤劳善良、艰苦创业等传统美德,在2005年荣获由文化部、民政部联合组织的“舞动社区”活动金奖。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西充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千年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活力无限、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该县将依托“哭嫁歌”“迎亲歌”等西充民歌和“订媒”“看期”“起媒”“回门”等地方风俗,以及民间流行的婚宴“八大碗”,打造雅俗共赏的地方映像“川东北婚嫁文化IP”,对当地民歌民俗进行保护和开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19-11-20 09:33

发表于 2019-12-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以有

发表于 2019-12-1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7 08: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