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轶闻
邛崃古代美 编
一、 有恩须当报
李家钰小时候在蒲江县大兴场一家私塾学堂读书。教书的是本地的何老师。他教书完全是老方法,死记硬背,不讲解意思。李家钰不满意,就天天去逮麻雀子。一天,何老师对李家钰的爹李善人说:“东家,你的娃娃硬是不好教,难得管,喊他回去拣狗屎算了!”李善人说:“何老师,不要紧嘛,慢慢来,我往年子给你三石六斗米,今年给你添成七石二斗,望你把我的儿子教好。”从此以后,何老师就展劲教李家钰了。
一天,闲暇无事,何老师问李家钰咋读不得书?李家钰说:“我白天读书不行,要在晚上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读才记得;何老师,我是晓得的,养育之恩是父母,教育之恩是老师,只要你黑晚上教我,我一定发奋!”从此,何老师天天在深更半夜时教他。短短几年,凡是乡坝头买得到的古书他都读来背得了。
防区时候,李家钰当上了边防军总司令,一回到家乡都要去拜见何老师。后来,何老师不在人世了,他还要到何老师坟上飘钱挂纸。
李家钰读了私塾,要到省城去读军校。那时候,他爹李善人去世了,他大哥李凯之克钱,不供李家钰读书。他找到大兴场街保陈合顺。陈合顺说:“书要读,没得钱,把清明会上的谷子卖了,拿钱去读。”李家钰把军校读出来,当了见习排长,听说陈合顺家遭火烧了,他出钱给陈合顺修了三间瓦房,又牵了一条大牯牛(读音gǔniú,公牛),报了陈合顺的恩情。
二、 拣顺棒客队伍
徐益山是蒲江成佳人,是一个棒客(土匪)头子。防区时候,李家钰当了边防军总司令,收编了徐益山的棒客队伍,委(任)徐益山当了个挂名团长。李家钰对棒客队伍不放心,只发粮饷,不发枪支。李家钰说、“这号人旧性不改,发不得枪,发一枝枪,等于多一个棒客。”后来,徐益山的队伍开到遂宁,李家钰命他守隘口。徐益山的队伍旧性不改,明守隘口,暗是抢人,整死的人被丢在岩沟底下。有一次,李家钰的参谋长“点验”经过隘口,旋风吹掉了轿顶子,顶子落到岩沟头参谋长叫士兵下去拣,看见有人骨头,回去给李家钰说,李家钰大怒,把徐益山的队伍改编了,枪毙了徐益山,拣顺了棒客队伍。
三、执法如山
孙介卿是李家钰部下的一个团长。
抗日战争开始,李家钰带领部队打山西运城,攻了两天两夜没有攻下。他得知日本鬼子从风陵渡两头包抄他们,命令孙介卿团保护安邑县杨家庄盐池。孙介卿不听命令,也不
听副团长等人的劝告,一下子把全团拉到安邑县城。他一拢安邑,日本兵一阵炮轰,几乎全团覆没,孙介卿带伤,安邑城失守。
事后,副团长守倒副师长李宗昉哭,要副师长在李家钰面前跟孙介卿求情。李家钰不准,下令:“不听指挥,军法惩治!”枪毙了孙介卿。
四、处死官老爷
一九三七年,李家钰带领一万多人,行军三千多里,开到抗日前线。
在后方四川,李家钰留有两个补充团,专门接送新兵。李光渊是补充一团团长,高扬是补充二团团长。
李光渊团有两个连长,一个姓罗,一个姓李。他们在四川接了新兵,带到山西、河南,交给四十七军。这两个连长仗恃团长高扬是他们亲戚,在行军时不走路,坐滑竿,要士兵抬他们。稍不如意,轻则骂,重就打。
新兵到河南陕县五原村后,李家钰要枪毙这两个连长,营长保不准,参谋处长保不准,高扬团长保不准,就是副军长罗泽州保也不行。李家钰要的是军纪,他说:“就是我的老子娘来保,我也不准。”几声枪晌,处死了这两个官老爷。
五、 枪杀宁管家
宁正雄是李家钰乡下公馆头的管家,在蒲江大兴场勾结袍哥大爷,仗着李司令的势耀横行霸道,是李公馆头红得起血泡的人。
一九三二年,宁正雄奸污了李家钰大太太的丫头,众人不敢说话。李家钰的大小姐告到李家钰那里。一九三三年,李家钰回老家,一天早晨,他正在洗脸,宁正雄过来请安,在门口上遇到公馆头抬滑竿的蒋万成。蒋万成对宁正雄说:“总司令这次回来有牌子,你要早打主意!”宁正雄仗着大兴场好多袍哥大爷跟他撑得起,理也没有理。请安时,李家钰问他:“宁正雄,你晓不晓得我这是啥地方?你晓不晓得你干了啥子事?”宁正雄心虚,听了李司令的话,魂都吓掉了。晓得不对头,调转身朝大门外拉伸就是一趟。
李家钰发了脾气,说:“堂堂帅府,岂容胡作非为,追出门口,宁正雄已跑拢对门子山包包上了。李家钰抓起卫兵的手枪,一扣板机,“砰砰”两响,宁正雄就一命归天了。
六、维护百姓
民国年间,四川省军阀混战。二十一军打二十四军。李家钰的边防军管辖地盘扩充拢蒲江县。他委派了中兴场人韩朝宗当蓬溪县长。韩朝宗是个有名的老疯,他能写一手好字。年关将到,想为蓬溪人做点好事,花了几天几夜功夫,写了几百张家神,挨家挨户给老百姓家粑起。常言说,一字值千金。既是县太爷给各家写家神,那些乡长、保长是舔屁股的人,趁这个机会派粮派款,敲诈百姓,给县太爷送礼。这件事被李家钰晓得了,就派副官去逮韩朝宗。韩朝宗怕在火头上脱不倒手,当即把送礼退还了百姓。
不两天,李家钰回老家过年,韩朝宗乘大年初一这天,瓜兮兮地到大兴场给李家钰拜年,给他请罪。李家钰笑了,说:“韩朝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饶你这一次,把搜刮来的钱退给老百姓就行了。”
七、任用贤才
李家钰驻眉山时,曾经要蒲江人士杜伯龙帮他物色一个录事(录事:抄写公文的人)。杜伯龙把一个私塾先生杨忠堂举荐给他。
杨忠堂到任十个月后,李家钰整顿军风,首先对司令部人员来一次经济上的清查。一天,李家钰对他说:“杨忠堂,别人的钱不够用,这月就超支下月的,可你才来十个月,每月十三元军饷,你竟攒了一百二十元,到底哪来的钱?”杨忠堂说:“司令,我上有高堂,下有妻子儿女,全靠我一个人挣钱,我一不吃烟,二不喝酒,三不打牌,每月十三元薪饷,留一元钱花,其余全部攒起来。”李家钰听他一说,断定他不是贪财的人,就提拔他当了副官,不久又提拔他当大足县县长。
杨忠堂在任大足县长期间,时常拄一根伞把,下乡巡视,他叫穷苦人家告状不写状纸,说写状纸花钱。他走到哪里,哪就是公堂。李家钰晓得他在大足县当官当得好,在他防区八个县行文表彰。
后来,杨忠堂任过一任税捐处长。在这期间,商人给了他五千元的贿赂,他把它交给李家钰作军费,李家钰说:别人说,千里做官只为财,你出来这样久,没有找得有钱,你干脆把这笔钱带回家算了。
杨忠堂回到老家蒲江青龙咀,把钱拿来修青龙场,办青龙小学。李家钰回大兴老家,路过青龙场,赞扬他说:“荩轩(荩轩:杨忠堂的字)穷而不贪,富而不奢,不知道捞钱,却知道用钱,急公好义,为国为民,硬是一个贤人。”并马上调杨忠堂回司令部当他的秘书。
--文章来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成都市蒲江县卷P.94-101有改动
讲述者:向全兴,男,63岁,私塾,农民,住大兴乡平桥村一组
杨安俊,男,45岁,小学,农民,住大兴乡六村六组
邓代俊,男,33岁,初中,医生,住成佳乡二村七组
杜伯龙,男,84岁,中学,农民,住寿民乡二村二组
伍文品
采录者:徐泽荣、向枝良、李学芬
整理者:陈先忠
流传范围:蒲江县境内
采录地点:大兴乡、成佳乡、寿民乡采录时间:1987年3月至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