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西充人写袱子、碑文、家谱常用到的字词解释
恩荣:皇帝的恩赐,自己的荣耀。
皇明:就是大明。皇的本义是大。西充人把大桶叫皇桶,打谷子的皇桶叫绊皇。
皇清:就是大清。皇的本义是大。
例赠: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给本身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待赠:待赠相当于现在说的“追认”。“皇清待赠”这个词的意思是:等待官方的追赠。
先:先的本义是前面,引申为前辈(先出生的人)、祖先(先我而去的人)。
显:显赫、显耀。如果墓主生前是名人,就用这个字。
显和先:过世时,如果长辈还在,只是先走一步,称“先”。如果过世时,已经没有长辈了,且子孙满堂,就他(她)一个人的辈分突显,就称“显”。
祖:祖=“示且”。示本义是神,且本义是男根。加在一起,意思是“生育我们的祖先”。
考:考本义是老,引申为过世的父亲。西充人忌讳死,把死了叫“老了”。
妣:妣的本义是一堆女人。“比”即很多。以前虽然没有避孕措施,但是粮食少,所以生得多,死得也快。为了最大程度地繁衍人口,拥有财产,养家能力更强的成年男性会娶很多女人,以保证后代数量。男主和他的众妃合葬,立碑的时候,不管奉祀的后代是谁,必然出自其中一位女性所生。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已经不可能再大规模饿死人了,繁衍后代也就显得没有从前重要,一夫多妻制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开始大面积出现负增长。现代的人不再追求人口数量,而是转而追求生活的质量,该习俗自然也就废除,但作为传统的尊称沿袭至今,“妣”字引申为过世的母亲。
孺人:在欧美国家,女孩子结婚后,要改夫姓。比如居里夫人的丈夫姓居里,所以大家叫她居里夫人。中国的女性结婚不用改姓,而是同时使用两个姓氏。比如“李王氏”,老公姓李,娘屋姓王。又比如蒋中正之妻,在正式场合是叫“蒋宋美龄”。香港特首郑月娥在正式场合是叫“林郑月娥”。但是牌位上写李王氏不行,到阴间不好找,所以要把她小时候的名字加上,叫“孺人”。孺人就是小孩。网上信息喜欢以讹传讹,说是封号,这是后来的事情。本义就是小娃娃。如果亡者符合显妣的条件,而且丈夫也不在了,她就不称“孺人”,要称“太孺人”。
公:三公(周代“太师”、“太傅”、“太保”)是封建制度的最高爵位,后来引申为男性尊称。西充人就喜欢尊称自己的祖父为“公”。
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外省以此用做敬称,西充暂时没有发现这个称呼。
氏:古人用官职或者封地作为氏。比如杨国的后人叫杨氏,赵国的后裔叫赵氏,韩国的后裔叫韩氏,司马(管理马匹)的后裔叫司马氏,司徒(管理人口)的后裔叫司徒氏、弓长(弓箭部队的首领)的后裔叫张氏。所以“氏”是地位的象征。因为碑文和家谱里的男性尊称“公”,所以女性就尊称“氏”。
讳:本义忌讳。儿子不能直接喊爸爸的名字,即使现在也是这样。但是如果非要喊呢?那就加一个“讳”,意思是忌讳。所以碑文和家谱里都有“忌讳”的“讳”。按照习惯,只是忌讳名。但是表字和绰号、雅号可以随便喊。
克昌厥後:在西充的清代墓碑上一般都有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克”的意思是能够。“昌”是汉语使动用法。“厥”是其。“後”即后裔。连在一起,就是“能够使其后人繁荣昌盛”,是一句祝福。
处士:其实很好懂。有处女,就有处士,哈哈。“士”是读书人,“处士”就是不愿做官的读书人,或者没有被朝廷使用过的读书人。
長男:大儿子。“长”的意思是年长。
房:以前生的多,儿子长大了要修房、分房。最大的,碑文或者写袱子叫长男,老二就是二房,最后那个儿子就是幺房。也许长男的儿子已经有孙子,幺儿的儿子还没有结婚,所以西充人经常说“幺房出长辈”。
壻:就是女婿。为什么碑文用“壻”,不用“婿”呢?因为以前读书识字的人少,所以文化人地位高。“壻”是“士(读书人)”字旁,不是“土(泥巴)”旁。
廿:廿就是二十,比如廿三(23)、廿八(28)。
卅:卅就是三十,比如“中華民國卅八年”就是中华民国三十八(38)年。
秊:就是年。从前一个字有很多写法,叫异体字。
山明水秀:就是山清水秀,在西充的古坟上经常看见。也是一句祝福
外室人:就是情妇,相当于野婆娘。不好明说,直说有辱祖先,所以用这个词语来委婉表达。我没有看见过,但是曾经有一位老人在他年青的时候看见过。
神主:也就是祖先牌位。眉山一带叫先人板板,西充不清楚。
神主和神位:神主是指某个人,神位是指某个地方。
祧屋和堂屋:祧屋本义是远祖家庙,后来引申为分支前先辈住的屋子,西充又叫老疙蔸。而堂屋相当于客厅。祧屋不能写成桃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