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182|评论: 4

[信息动态] 文化、戏剧界名家齐聚成都共同探讨川剧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2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戏剧界名家齐聚成都

共同探讨川剧魅力


发布时间: 2019-12-22 03:27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5日电]  “肖德美川剧文生专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当天上午9点半,研讨会在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著名川剧理论家杜建华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杨红梅,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戏曲理论家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研究所副所长张关正,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叶派传人、梅花奖得主朱福,著名评论家廖全京、唐思敏,原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张庭秀,著名作曲家李天鑫、著名川剧编导余琛,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刘芸,《伪装者》编剧张勇、四川大学教授丁淑梅,以及王子豪、王裕仁、庄成、周恩福等青年戏剧演员来到现场,探讨川剧艺术。
  二度梅得主刘芸率先发言,她回忆了川剧界历代小生名角,称“川剧小生在艺术的殿堂里堪称一绝。”又点赞肖德美的艺术专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创新,音乐上有传统曲牌又贴合时代,专场演出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她对肖德美的表现赞叹不已:“肖老师的嗓音很好,非常沉稳,张驰有度。而且演出在继承中有发展,诗情画意中有传统有时尚。”对于川剧未来发展,刘芸也提出来的自己的建议:“我们川剧要把传统功夫继承的好,但继承不是依样画葫芦,我们虽然家底丰厚,但你要找对那把钥匙,要思辨,继承那种博学,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做为时代所欢迎的剧目。”
  著名戏曲理论家赵景勃直赞:“四川是宝地,来到这里如入宝山。这场演出看得我入耳入心。川剧值得研究,在北京也有很多人对川剧有很高评价,因为川剧立足巴蜀但胸怀博大,她对其他剧种的精华全收但不露痕迹,其他剧种也应该学习这种吸收能力,要向川剧一样要打开胸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研究所副所长张关正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还提出:“戏曲就是角儿的艺术,川剧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一代艺术家们的支撑。”张关正也充分肯定了肖德美在对前辈的感恩、对事业的责任、对艺术的追求等方面的坚持和坚守,鼓励年轻演员向其学习。
  著名评论家廖全京直言,每次参加川剧活动都是一种学习,这次的川剧文生专场演出,他看到了“以肖德美为代表的川剧文生继承了川剧整个表演的精髓。川剧表演唱讲做默兼才是好演员,肖德美的《踏纱帽》就是‘四兼’,体现川剧在表演上的精髓。除了‘四兼’还有‘三合’,川剧讲究心与神合,神与貌合,貌与形合,这‘三和’也是川剧表演的精髓。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肖德美的表演是以‘四兼三合’为目标的。”会上,李天鑫、余琛、张庭秀、朱福、唐思敏、丁淑梅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此次专场演出的总撰稿,著名编剧张勇感谢自己能学到很多,同时她也担忧年轻观众缺失,“我们要想办法把年轻观众‘骗’进来,希望有更多年轻观众来看肖老师的专场,来看川剧演出。”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杨红梅也提出了自己观点:“川剧应该百花齐放,这次专场演出感谢大家的合力和跨界。”杨红梅还表示,川剧应突破传统,创新改造的更美,“大学生是新声代的观众,川剧表演应该做到让大学生喜欢、让年轻人说好。我们学院也启动了‘川剧名家名人名剧传承育人行动’,为川剧培养更多专业的后备人才。”
  研讨会上,大家不仅对肖德美川剧文生专场做深入讨论,还引发了对川剧传承、演出、推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探讨。听了大家的观点,肖德美频频点头表示认同和感谢,“下一步,我们将在川剧文生上进行学术上的总结再总结,这个专场不能演了就结束了,要继续升级打磨创新提高,我希望未来可以带着文生专场可以走向国际出,通过这种形式传播推广川剧艺术。”(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2-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能看到这场专场演出的视频就好了

发表于 2019-12-2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研讨会有偏颇,偏重在表演艺术方面,唱腔艺术,一字未来提。表演艺术,各剧种相通。声腔则各剧种有各剧种的特色,不能互相使用。看来专家们只重视川剧的表演艺术,对川剧的声腔并不重视,怪不得一说起创新川剧,就把川剧的声腔作为改革的对像,,花大力气把川剧的声腔乱整一通,有的摒弃传统川剧声腔,重新谱曲,把传统川剧声腔弄得来戏不戏歌不歌的,没有丁点艺术魅力,他们还洋洋得意称为这是“改革创新”。究竞对传统川剧需要改什么,才能与时俱进?他们对该改的不去改,对不该改的进行猛改。本人认为传统川剧的演出题材应该改,还应该大改特改。传统川剧的题材大多数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与时代格格不入,社会主义文艺应该为工农兵人民大众服务,应该宣扬新时代的、给国家社会人民作出巨大大贡献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川剧演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应该大改特改!川剧的声腔却不该改。没有川剧独具特色的声腔,就没人看川剧了。你把川剧的声腔改了,川剧也就不存在了。川剧的声腔万万改不得的。这三、四十年来,新编了二百多个新剧,由于唱腔没有传统川剧的味道,所以没人传唱,不能流行,演几场就下架,比传统川剧消失得快。这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事实,不容争辨。,传统川剧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有人喜欢看,是因为他的声腔艺术魅力所使然。观众看传统川剧,不是去了解他的故事情节,而是去欣赏他的唱腔艺术及表演艺术。过去把看戏,叫做“去听戏”,把“看围鼓”叫做“听围鼓”。这说明川剧的“唱”,居“四功五发”之首。如果没川剧的演出,听听川剧的“清唱”也是很满意的。本人认为评论川剧或研讨川剧,应该把声腔音乐艺术放在首位来评论研讨才对。。如果一折戏,只有表演动作,没有唱腔音乐,这折戏好看吗?满意吗?另外有一位叫杨杨某某的人“还表示川剧应突破传统,创新改造的更美”。请问:川剧突破传统,还能是川剧吗?现今有某个剧的唱腔谱成流行歌曲,突破了传统高腔;舞台演出用实景突破了“一桌二椅”虚拟化的形式。这还是传统川剧吗?近三、四十年来,好多新编剧,几乎都突破了传统,这些新编剧是传统川剧吗?创新改造的更美吗?要知道,突破传统,传统已被破坏,就没有传统了。创造出来的新剧,必竟与传统不同,已经脱胎换骨了,那吗旧体就不存在了。对传统川剧的改革创新,只能在传统川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离开传统的的基础,否则就叫舍本逐末,成为不伦不类的歪剧,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


发表于 2019-12-2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说得好啊!
111805gl3xp0fr0pbru3fb.jpg

发表于 2019-12-2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定远山人赞同!我的这个意见,引不起川剧界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别费用心。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