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悬梁,锥刺股”①,讲述我国古代人读书时的用心及刻苦;范进中举揭示读书人奔仕途的艰辛;司马光打破缸,曹植七步诗描述孩童和少年的聪慧与才华;汉阳三甲张氏同胞兄弟十人四次同榜中举(兄弟三人两次、二人二次)、黄陂范熙壬父子同榜、蔡文姬默写圣贤书四百卷,均道出读书学习需趁小,黄金青春少年时的可贵,一语道破天机,说出有关“童子功”的真谛。 这可是如今应试教育下的读书人,可叹而望尘莫及之举。下面说说东汉时期蔡琰的故事,就能诠释宋朝邵雍:“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真实意义。
蔡琰字文姬②,东汉陈留郡圉县(河南开封枸杞县)人,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为人处世豁达开朗,能以大局作想。她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少年就有盛誉。
早年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不幸道早亡,夫妇二人膝下无有儿女,丈夫走后,孤单的蔡琰只得回到自己娘家生活。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原地区先后因董卓、李傕等在关中作乱,北方匈奴趁机南下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向来喜爱文学、书法的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7年)起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在文学、书法上进行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儿子可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不久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曹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的那天,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
蔡琰的父亲蔡邕家里曾收藏了很多古书,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只要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可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一字不漏抄写下来送于曹操。
古人记性这般好,除了心静刻苦读书外,我看和儒士及私塾的那种背诵,即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有关。吟唱是一种加深印象,有利记住方的法,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忘却。背诵方式在加深和巩固其内容上,更是功不可没。
少年时,向我们传授语文(课)的郭觉后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利用仄短平长摇头晃脑吟诵的方式教学。摇头晃脑所晃的转的,就是那长长的仄声。诗词平仄音节的韵律不一样,所以符合平仄交替的句子为律句,不符合这一原则的句子叫拗句。
不懂得平仄的人,对诗词欣赏是不完整的,缺乏对音乐之美的领略,也可能在阅读间感受和谐与协调之美,那是一种被动的感悟。
郭老师授课内容在五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这种受益匪浅的吟诵的方式,让我全班同学们均能享用一生。
注:1.“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出自《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
2.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