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地面临着持续增长的压力,变革成为关键词。在这背后,除了商业环境的剧变,更重要的是企业底层的营商逻辑悄然转向: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已从增量经济转向了存量经济。
除了用户数量的天花板已近,流量也在高速向巨头聚合。据统计,仅 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四家公司,就控制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超过70%的流量。想从高度依赖流量的消费互联网中脱颖而出,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创业者、投资人、从业者,都迫切地需要一条新的增长赛道。
2018年9月,腾讯自顶层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组织变革,也顺势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推至台前。虽然腾讯谈及的产业互联网更多是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解决方案等传统to B业务,但腾讯仿佛开启了一个新经济魔盒,人们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处女地,产业互联网的讨论热度被不断推高。
不过,经过一年的探索,多数拓荒者渐渐冷静。他们发现,这片领域并不像消费互联网那般容易理解和进入。事实上,产业互联网已存在多年,内涵极为宽泛,细分行业又相当复杂,极需耐心耕耘。
用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话说,“消费互联网时代是物理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是化学的。”
其含义在于,消费互联网侧重于C端,是一种规模型的寡头经济,网络效应明显,价值高度集中,赢者通吃。在这样的逻辑下,成功的关键在于购买流量,寻找融资,放大势能,实现指数级增长,更接近于物理变化。
产业互联网则像医药创新一样,产业分布复杂,上下游环节深度连接又各自独立,强调融合创新后,激发出新的能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往往先慢后快,先呈线性增长,跨越拐点后再陡然加快。
这像是一个不断发生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是连接,那么产业互联网的关键词就是融合。
不过在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卫哲看来,眼下只是创业者在产业互联网门前徘徊的前夜,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前景无穷。
“美国进入存量经济时代已近20年,已经上市和即将上市的百亿美元to B公司已接近100家,但中国还没有出现百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所以当中国进入存量时代,产业互联网一定是各行各业提升效率最好的工具。”卫哲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