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知青梦 梦溪雨 寻找知青感觉的会理南阁知青,有坐火车、乘客车去的,还有自驾汽车去的。知青中的“年轻兄长”张益民,呼朋唤友叫来平时喜开车的知青,三辆车载了十几个知青。他们这次会理行有的是夫妻同往,也有个人随众的。 记得一位知青行前笑着说话的情境,他随意说着:“我们不是文人,我们还是要去寻找知青梦!”这平常的一句话,用在他们的会理之行,却赋予了格外的意义。 此行的倪全生对知青那段历史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也许他的认识比一些人更现实。当年他和妻子钟素华同在湾河生产队,平时他不说大道理,但始终用事实来诠释他的理念:在生活、劳动中磨炼自己性格。当时张益民也在湾河队,不久又被调到马厂生产队,后来又调到三道生产队,好在知青普遍不富有,张知青“平调”生产队来去也方便,一床薄被,几件衣衫跟着人走,证明都不需要开,公社书记招呼大队书记一声就成了。就是这个队,知青杨惠珍来了,后来两人成了夫妻。 到会理寻梦的还有知青彭玉伦、当年他在农村默默地过日子,他和其他知青一样有着共同的经历,他年龄稍长、处事开朗、一切都随意。 知青李本明时与稍年轻的知青贾伏生、何志均交谈几句,说得高兴了,还有所感叹!李本明的经历与年纪虽与贾、何二位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大家对知青往事的看法。李知青不喜高声谈话,可能是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 杨继彬很健谈,开着车,偶也与同车的妻牟元琼搭话。两人都是知青,他不止一次驾车重返会理,忆当年在会理酸甜苦辣的日子,终是乐观面对人生。 先行乘大巴车的知青抵达会理已经几天了,总盼着见到自驾车的知青一行,但一直没有如愿,后来才知道他们先去了云南,在大理游,观赏了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又去了丽江,用脚步丈量高原古城,然后才取道会理,寻已经远去了的知青梦…… 这就是这一群知青的风格,无论当年,或许现在,他们都很现实、乐观。他们想得开,即便在辛苦的劳动中,也不忘身心的健康和愉悦。 先达会理的知青都返回成都了,他们一行人才到达会理,当天也同样回生产队看望社员,王思明随夫徐次六同去兰家湾生产队,当时的劳动生活环境,对她这样一个十五六岁的文弱女青年来说真是考验。这次故地重游,一位村妇站在远处张望,她始终难以把眼前这位着装时尚的城里人与当年那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联系到一起。 刘定中、肖声明夫妇走在前面找旅馆,几经探寻,终带大家住进了交通便捷的县城旅社,接下来就是去喝茶。进了一家过去来过的有名的茶铺,这里已装饰一新,玻璃杯里飘散着阵阵馥郁的茶香。时隔多年,今非昔比,人变了,环境变了、需求变了,怎么也找不到过去那种特别悠闲惬意的感觉了。进了一家有名的餐馆,会理的烂刀牛肉、鸡丝饵块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知青念旧,一定要点猪血旺。那时进县城往返几十里路,办的都是太小的事,或理发,或交一封信。最后总为吃一顿饭的钱犯难。女生一碗面,很满足;男生再差也要一碗血旺、一大碗米饭才能填住空泛的胃和同样空泛的心。今天,千里迢迢,为的是寻找感觉。菜上齐了,当地产的高粱酒也拿上桌了,有知青非要用碗装着喝,酒量不及当年,但要找感觉。知青们喝酒、摆谈,众人似醉非醉,脸色渐红……女知青添汤、夹菜,各自劝夫少饮。气氛越浓…… 也许,他们所说的知青梦,这一次会理之行,得以实现了…… 梦溪雨《人生百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