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充更名为嘉陵的建议 唐能 craig 2020年1月20日 第一稿 公开信: 现我南充县境内,在新时代时期就有先民居住。春秋时期形成了 充国(前588-前318年),是当时四川盆地的三个强大政权之一(巴、蜀、充),南充因位于充国南部,故得名为南充。《太平寰宇记》卷86果州南充县称:“取古充国为名。”《郡县释名》四川卷下:“汉名充国县,取充实之义。盖当时民物富盛,故云。东汉析置南充国县,以其在充国之南也。”建城2600年来,作为三国文化与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与嘉陵江文明交融生辉。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设 南充专区,属 川北行署区治所住地。 南充专区后改为南充地区,1993年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立地级南充市,新设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仍管辖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代管阆中市,划出广安县、岳池县、武胜县、华蓥市,与原达州地区的邻水县新成立广安地区。截止2019年12月,南充辖三区五县一市,总人口759万(四川第二位),面积12480平方公里(四川第十位),GDP约2100亿元(四川第五位)。 21世纪以来,南充发展未能达到南充内外的期待,或与南充的知名度不够高有关系,从下面百度、微软bing两大搜索引擎可以看到,知名度低于江苏南通市,在外部易与南通混淆;在内部与西充县形似并列,让外人疑惑;另外还下辖南部县,该命名既无历史渊源,也无文化内涵,很少人知道该县是指阆中的南部。 区域的命名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区域的命名不仅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也要符合当地人的认知。197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1988年安徽省的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1994年吉林省的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辽宁省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湖南省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1996年湖北省的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2007年云南省的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2010年湖北省的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可以发现近年的更名主要变更为知名的地理名称(黄山、长白山、葫芦岛、张家界,这个地理名称多为旅游地区),以及历史名称(荆州、襄阳),包括有一例历史名称变更为地理名称(徽州变更为黄山)在内,这些变更都扩大了当地知名度,获得了普遍认同。 建议将南充市更名为嘉陵市。原因是地理上南充辖区全部位于嘉陵江流域,而历史上全市并不位于古充国以南(比如西充位于古充国以西)。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阆中、南部、仪陇、蓬安4县市的城区及顺庆、高坪、嘉陵3区均位于嘉陵江沿岸,其中嘉陵区更是以江命名,另有西充、营山两县位于嘉陵江的支流上。嘉陵江的历史和知名度远高于古充国,可以说,嘉陵江最大程度代表南充山水人文,能最大程度凝聚全市共识。 从全省来看,古充国只是古巴蜀地界的诸多小国之一,而嘉陵江为川江三大支流之一,岷江(正源大渡河)与金沙江在宜宾汇合后称川江(长江四川段),沱江与川江在泸州汇合,嘉陵江与川江在重庆汇合,嘉陵江在三条支流中长度、流量、流域面积都居首位。从全国来看,嘉陵江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四省市,拥有涪江、渠江等著名支流,长度1345公里(全国第13位,次于汉水和嫩江,与辽河持平),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每秒(全国第12位,次于赣江和怒江,高于闽江和雅砻江),流域面积16万方公里(次于淮河与澜沧江,高于汉水和怒江)。 南充更名为嘉陵的可能阻力,来自于南充仅处于嘉陵江中游,仅占据嘉陵江约300公里航程,约占嘉陵江全部长度的22%,似无资格命名为嘉陵,或有其他地区反对的可能性。由于嘉陵江在旅游方面开发程度小,也无知名特产,因此目前并无人关注嘉陵这一地名资源。而且嘉陵已经被南充市嘉陵区所占据,并无人反对,将其进一步升格为地级市名称,更无人反对。嘉陵江在陕西与甘肃的长度和流量均比较小,分别称为陕西东屿河、甘肃西汉水、甘肃白龙江,因此陕西和甘肃并不会在乎嘉陵命名归属。嘉陵江在重庆合川区汇合东侧的渠江和西侧的涪江,南充更名为嘉陵将加强与重庆的地理文化联系。在川内,嘉陵江广元段长约300公里,广元来自于元朝1271年在该地设元帅府和行中书省,广元的地名已经有700余年的历史,且有利州、昭化等历史资源,因此也不会反对南充的更名。 南充更名有利于改变辖区内地名混乱的情况。南充更名为嘉陵的配套,可将位于全市最南的嘉陵区更名为南充区,将南部县更名为北充县(或阆南县、汉南县,若南部更名阆南,仪陇可考虑更名北充),将营山县(或蓬安县)更名为东充县。同时可将高坪区更名为安汉区,高坪区来源于区政府驻地高坪镇,而安汉区一方面属于恢复当地在汉朝时的历史名称,另一方面属于放大目前高坪区政府所在的安汉广场,第三方面继汉中市之后给汉族另一个文化依托。高坪区的更名不影响高坪镇或者高坪街道办事处的地名延续,还可以避免高坪区给人高又平的错觉,事实上该区不是高原,既不高也不平,仅有高坪镇、小龙镇、龙门阵等沿江区域属于嘉陵江的冲积平原。顺庆区不用更名,该区来自于宋朝将果州南充郡更名为顺庆府,并为元、明、清所继承。 南充更名为嘉陵有利于以地理上的嘉陵江文明统帅历史上的三国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古充国已经消失,没有留下文化痕迹可供现代人凭吊,仅留下古充国的空名不利于融入更宏大的巴蜀文化和东方文明。三国、春节、丝绸、红色等四大文化属于战争文化或农业文明,可被嘉陵江文明包容,依靠现代科技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秦岭之巅,以嘉陵谷为中心的嘉陵江源头风景区目前为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四个风景区之一。嘉陵江与汉水同源,在地质史上发生过河道袭夺现象,西汉水的得名说明古代地理学家已经有了嘉陵江袭夺汉江源头的看法。因此嘉陵江文明既是东方文明也是汉族文明的正牌分支。嘉陵江源远流长,嘉陵市可通过加强与甘肃、陕西、重庆的地理联系、交通联系进一步强化经济文化联系。 另外:南充有两个文化中心,一是南充市区位于全市偏南,第二是阆中位于全市最北处。春节文化为阆中专属,三国、丝绸文化为两地共享,红色文化则在南充市区和仪陇等地。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则位于蓬安。嘉陵是唯一能统帅南充、阆中这两个文化中心以及蓬安等次中心的历史和地理名称。清朝时曾设置嘉陵道,下辖保宁(即阆中)、顺庆(即南充)、潼川(今三台县)三府。民国时期,1914年在阆中设川北道署,后改为嘉陵道署设于南充。 此文为讨论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