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非典” 作者:JK ——谨以此文献给共同经历过“非典”的地产同行们,更以此文致敬今年抗“新冠”仍然坚守过岗位的地产人。 夜幕渐深,出神的望着窗外稀疏的薄雾,还有那街边寒风中孤零零的灯笼。突然一阵急促的救护车笛音,刺耳的划过窗外。不由得,把我的思绪带回到03年那个初春...... 03年春节,回营山过节,年后返校,憧憬年前就定好的实习单位……一切都那么的平静,都那么的按部就班。那一届大专学房产经管的不多,有幸和三位同学一起由系上联系到建信·奥林匹克花园实习,由于楼盘在去温江也就是现在的光华大道上(那会还没光华大道),每天回校不方便,售楼部就保证食宿,也过上了向往的早九晚五的生活,虽然只是实习。就这样忙碌而充实,直到一个叫“非典”的恶魔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我们实习了两周多,也就戛然而止。返校,平时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据说还惊动了学校党委。最后决定,把所有在外实习返校的同学安排在光华村党校宾馆,观察。说实话,第一次住这么好的地方,虽然标间改成的三人间,虽然只能在这一层活动。每天,校医来查体温,问情况。 一周后,恋恋不舍的回宿舍。接着就是比原计划提前复课。因为我们的建筑学课都是外聘的老师,你懂的,外聘的一般都有兼职或者项目做,我们的课就一拖再拖。在上课期间突然接到了建奥策划部H经理的电话,说推荐我去一个楼盘做置业顾问。实际上,那会父亲已经给我联系好了一个“正经单位”,以后可以转编制,“工人”身份。我略略考虑了一下,就给对方发了邮件,传了我的简历。那会儿还是用的163邮箱。从此就走上了房地产行业打工这条路,后面想想,这或许就是人生的选择。 接下来就是,说服老师,提前出校,毕业时回来办手续。 正式经历职业生涯第一个项目,就是“非典”期间。这开局,不可谓不坎坷!老南门——万里号,一栋船型纯商业项目,带租约产权分割式销售。所以这几年在本地市场兴起的带租约销售更不是新事物,反而运用不当还有很多后遗症。作为一线服务客户的,看到客户经你的介绍后面兑现却差强人意,心里还是有些不安。值得欣慰的是,万里号,现在的运营还算不错。以后我就一直刻意和这种项目保持距离,确实不太懂得其中的精髓。 回到当时的上客量,用“门可罗雀”都不足以表达!有一周上客量,直接光板。老板慌啊,又没有上客量更谈不上成交量,怎么办?“出去呗”!行情不好,扁人玩儿,这是我们这行的常规套路之一。那年月,没有现在置业顾问这么幸福,啥行销、渠道、小蜜蜂,没有!我们自己就是!一人抱一摞单子,扫街,扫铺,扫写字楼!遇到好点的写字楼,特殊时期进不去。八百元的底薪,熬啊,熬,,,你别说,当时八百元除开两百元房租(还可以合租二环以内套三),活得也还滋润,关键物价低啊! 人年轻啊,也没什么压力,就这样到了六月底,疫情好转。神奇的投资客,不晓得从哪冒出来的,随后天气最热那两个月基本上消化了整个项目的50%!那时都找发票给公司发现金,第一次见到一叠人民币属于我,更坚定了我“陷”在这个行业的信心。下半年,就随公司调华阳中和场“锦城汉府”住宅项目,这是后话。 就一个字“熬”。就我们行业而言,开发商在熬,建筑商在熬,材料商在熬,渠道公司在熬,从业人员要熬得住!就我们本地市场而言,本来在为这两年的粗放式放地买单,那只“有形的手”又不作调整,从而造成行情下行预期形成。换句人话,就是本来不乐观,现在更不乐观。以前我也经常跳来跳去,其实后面发现,到哪里都会遇到问题,任何公司也不会因为我的离职而倒闭,那不如就面对,就去化解,就去妥协。 “沉舟侧畔千帆过”,曾经的经历让我们再回首时,就如过眼云烟。哪怕曾经惊心动魄,现在却也风轻云淡!千山万里,或许我们一面之缘,更或许我们素不相识,在面对预期的困难时,我们众志成城!今天的困难终会过去,明天的太阳依然耀眼,风雨后的地产人仍就洒脱! ——再次致敬面对疫情伟大的“逆行者”!
|